放下电话,张文君第一时间叮嘱对方“慢点开,到了随时联系”。7月29日凌晨3点,当载着患者的车抵达医院时,他早已从家中赶到诊室等候。掀开患者右手的包扎,眼前的景象触目惊心:小伙的小指像“光杆”一样,两侧和掌侧皮肤全没了,仅存留的背侧少许皮肤挫伤严重,指甲脱落,肌腱、骨头和关节直接裸露在外,指动脉还在不断射血,创面污染明显、渗血不止。 “不能让年轻人年纪轻轻就少根手指!”张文君迅速为患者加压止血,随后向家属和患者细致说明三种方案:截指最安全但会留残;“肚子养指”需等一个月,后期再多次修整臃肿手指;而清创后一期复合皮瓣手术、一周后再植皮的方案,虽难度稍高、外观瘢痕略多,却手术次数少,也能最大程度保指。听到“能保指”,患者和家属毫不犹豫选择了第三种方案。 张文君团队立刻开启绿色通道:打破伤风、抽血检查、术前准备同步推进。当天清晨,手术紧急启动——先做手指彻底清创、再行创面局部皮下筋膜瓣移植,把裸露的肌腱和关节严严实实“盖”好,最后用负压封闭技术临时保护创面。一周后拆开负压装置,好消息传来:小指肉芽长势良好,关节和肌腱再也没有外露。紧接着,二次手术如期进行,团队从患者小腿取皮,为小指完成植皮。 又过了一周,小指成活,植皮也完全贴合!8月14日,小伙握着重新“长好”的小指,向张文君团队连连道谢,满意出院。后续只需按计划进行手指伸屈康复训练,就能逐步恢复功能。 这样的“保指奇迹”背后,是技术的沉淀与医生的坚守。早在1963年,上海六院就完成了世界首例断手再植手术,如今断指再植已十分成熟。而面对像小伙这样皮肤缺损、骨节外露的严重毁损伤,过去致残率、截肢率极高,如今“修复重建技术”(包括皮瓣、植皮等)让保指成为可能——这项从一战二战时期发展而来、上世纪70年代广泛应用的技术,能通过多种组织瓣移植,为毁损的肢体“续力”。 张文君正是这一技术的熟练掌握者。他曾多次在上海六院进修,不仅在朱家角人民医院接活过诸多断指,还能独立开展修复重建手术,救下不少复杂手外伤患者。作为民盟盟员、同济大学硕士、骨科副主任,他发表20余篇专业文章、完成3项区科委课题,更用一次次深夜急诊、一台台精细手术,诠释着“医者仁心”。 凌晨的灯光、反复的方案沟通、精细的手术操作……张文君团队用专业与责任,为年轻人留住了完整的手,也留住了未来的希望。这抹发生在医院里的温暖,正是医者守护生命的最好模样。
记者:顾舜丽(特聘首席)
摄影:顾舜丽(特聘首席)
编辑:朱人杰
责任编辑:胡军军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