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国发〔2025〕11号)(以下简称《意见》)正式颁布,这是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进入白热化、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出台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规划。
这份文件的核心价值在于,它首次从国家最高行政的视角,将人工智能从“产业发展”的层面,提升到了“赋能百业”的行动层面。
“人工智能+”的提法,与之前的“互联网+”一脉相承,标志着AI不再是孤立的前沿科技产业,而是像水和电一样,成为驱动所有行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性、赋能型要素。它不再仅仅关注AI技术本身的发展,而是更强调其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其战略定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保障高水平安全的核心引擎。
《意见》要求加快实施六大方面的重点行动。
在“人工智能+”科学技术方面,要加速科学发现进程,驱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和效能提升,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面,要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创新服务业发展新模式;
在“人工智能+”消费提质方面,要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
在“人工智能+”民生福祉方面,要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打造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
在“人工智能+”治理能力方面,要开创社会治理人机共生新图景,打造安全治理多元共治新格局,共绘美丽中国生态治理新画卷;
在“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方面,要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共享,共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
其中,“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见》指出:“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创新智能学伴、智能教师等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推动育人从知识传授为重向能力提升为本转变,加快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智能化情景交互学习模式,推动开展方式更灵活、资源更丰富的自主学习。鼓励和支持全民积极学习人工智能新知识、新技术。”
这段论述虽然篇幅不长,但内涵极其丰富,清晰地勾勒出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重塑教育的路线图和愿景图。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从“工具辅助”走向“要素融合”,从“统一流水线”走向“个性化成长”,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高质量、更公平的未来教育新生态。下面从几个关键维度做进一步的解读。
核心理念:
从“知识传授”到“能力提升”的育人范式革命
这是这段话的灵魂所在。它直指传统教育的痛点: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纲、以知识灌输为主要方式,难以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创新人才。
《意见》这一部分的开头指出:要“推动育人从知识传授为重向能力提升为本转变”,结尾进一步强调:“鼓励和支持全民积极学习人工智能新知识、新技术”。这清晰地表明,上述政策的最终目的不是简单地在现有教育模式上叠加AI工具,而是利用AI作为催化剂,彻底颠覆以“知识灌输”和“应试”为核心的传统工业时代教育范式,转向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如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构建终身学习社会为目标的未来教育范式。
实施路径:
构建“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
《意见》提出了“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这是实现上述宏大目标的具体路径。全要素融合,指AI将改变教育的每一个基本构成元素,全过程融合,指AI将覆盖“教、学、管、评、考”的所有环节。
在这段论述中提出了两个具体抓手:“智能学伴”和“智能教师”,代表着两种不同层次的人机协同。
“智能学伴”(AI as a Partner)的角色定位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伙伴。7×24小时响应,不知疲倦。它可以回答学生的问题、进行对话练习、推荐学习资源、提醒学习计划、提供即时反馈。它就像一个“专属家教”,缓解了学生的孤独感,让学习过程更有支持性和互动性。
“智能教师”(AI as a Tutor)的角色定位是:教师的超级教学助理,承担大量重复性、分析性工作。它可以进行自动化作业批改、学情分析(精准诊断每个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备课资源生成(如制作课件、出题)、课堂管理等。这将教师从繁重的行政和机械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能更专注于教学设计和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心灵启迪。
终极目标:
实现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这样的终极目标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这是千百年来教育的理想,在传统模式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AI让这一理想照进现实。
AI通过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数据(做题记录、学习时长、错误类型等),可以绘制出精准的“学习者画像”和“知识图谱”;基于画像和图谱,AI可以为每个学生定制独一无二的学习路径:推荐适合其当前水平和节奏的学习内容,推送针对其薄弱环节的练习题,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教学。AI的强大算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使得同时为成千上万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成为可能。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学习节奏和路径,从而实现大规模的个性化教育,这是教育质量的巨大飞跃。
二是构建“智能化情景交互学习模式”。这代表了学习方式和场景的深刻变革,让学习摆脱枯燥,变得生动、沉浸和有效。
利用VR/AR、数字孪生、语音交互等技术,AI可以创建高度逼真的虚拟学习情境。比如说,学历史可以“穿越”到古代现场;学地理可以“亲临”火山口或地震带;学外语可以在虚拟的巴黎咖啡馆与AI角色进行对话;生物课上“进入”人体血管内部观察;职业培训中模拟复杂的设备操作流程……这种沉浸式、交互式的体验,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知识的留存率,实现了方式更灵活、资源更丰富的自主学习。激励学生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成主动的探索者和体验者。
深远影响:促进教育公平
这是《意见》中极具分量的承诺,也是AI+教育所能带来的最显著的社会效益。
当下,优质教育资源(如特级教师、精品课程)往往集中在发达地区和顶尖学校,导致教育鸿沟。通过AI技术,可以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如智能教学系统、名师课程)以极低的边际成本扩散到任何有网络的地方,赋能偏远地区和薄弱学校。一个乡村学校的学生同样可以通过“智能学伴”获得一流的辅导,这为打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壁垒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工具。
最终,这一切的努力都指向一个宏伟的愿景:利用人工智能这一强大工具,打破教育资源壁垒,弥合教育质量鸿沟,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释放其最大潜能,从而为国家培养出能够引领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总而言之,《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不仅仅是一份产业政策,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国家行动纲领。它的意义在于:
从“AI产业”到“AI赋能”:促进人工智能定位的历史性转变。
从“技术驱动”到“场景牵引”:强调应用落地是AI发展的根本目的。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构建”:着眼于技术、产业、人才、标准、治理的全面协同发展。
从“快速发展”到“负责任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这份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入“深度融合应用、全面赋能百业”的新阶段,其影响将渗透到经济社会以及教育发展的每一个角落,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一步。
文字: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 常生龙
编辑:王佳依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