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出现心脏骤停,最佳抢救时间仅有“黄金4分钟”,及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能有效帮助心脏恢复正常节律。因此,AED也常被人们称为“救命神器”。
作为2025年市、区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今年,虹口区计划在居民区、商场、楼宇等重点公共场所安装AED设备。记者从区卫健委获悉,截至8月底,199台由区财政投入的AED设备已全部完成安装调试,进一步提升了区域医疗应急快速响应效能。
日前,在广粤路市民多功能运动场,一台崭新的AED设备格外引人瞩目。
据区卫健委介绍,AED是一种便携式、易于操作的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设备。当心脏突然“罢工”,血液循环瞬间切断,大脑就像断网的电脑,每过1分钟,脑细胞就会成片“死机”。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如果能尽早使用AED电击除颤,可在最短的时间内抢救生命。因此,在人流密集场所安装AED,就能最大限度提升“黄金4分钟”内心肺复苏的效果。
“前段时间在网上刷到,中甲联赛有球员在场上晕厥,现场医疗团队立即给他做心肺复苏,并启用AED紧急救治,救回了一条命。所以,我觉得在运动场所安装AED设备是很有必要的。”正在篮球场运动的市民沈先生对记者说。
为确保设备随时可用、状态良好,虹口依托市医疗急救中心建设的“AED一张网”平台,后续还会将所有新增配的AED设备纳入统一管理,并接入“一网通管”系统。通过该智能化管理平台,可实现对AED设备的“一键式”查找、导航、呼救及志愿者响应救援等功能,“加固”急救保障。
同时,区卫健委还通过联合区红十字会开展急救技能培训,累计培训持证志愿者、救护员近2000人次。并通过张贴海报、摆放折页、开展科普讲座等形式,普及心肺复苏、AED使用技能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公众对AED设备的认知度、知晓度,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急救的氛围。
记者:孙洁静
图片:何琨、区卫健委
编辑:孙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