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无人艇设计、体验智慧社区规划……刚过去的暑假里,在上海市科创教育研究院的推动下,上海多所中小学开展了一系列科创实践活动。
研究院将高校资源、前沿技术、产业真实场景与中小学科学教育相融合,不仅为青少年播下科学探索的种子,还通过产业导向的课程设计与实践,助力未来科创拔尖人才培养。
暑假期间,上海市科创教育研究院依托上海大学优质科研资源,联动多区域、多类型中小学打造特色科创实践项目,将高校实验室资源、产业前沿技术转化为中小学生可感知、可实践的教学内容。
闵行区青少年工程院暑期科创活动以“仿生机器人”为主题,30余名小研究员系统学习了机器人组成与操控原理,并亲手组装兔子型机器人。高校教师将具身智能、3D打印等前沿技术带入中小学课堂,让学生体验“假设-验证-修正”的完整科研流程。
在宝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城市小当家——智慧治理与未来社区创造者”研学活动中,30名中学生化身“社区规划师”,围绕智慧城市产业中的社区更新、科技赋能民生等真实议题,开展城市更新课题调研与方案设计,经历了从发现社会问题到提出解决方案的完整研究过程,探索如何用科技来赋能社区更新。
上海市七宝中学举办的“无人艇设计与应用实践”专题科创夏令营中,高中生在高校老师指导下,不仅学习环境感知、运动控制等无人艇核心技术,更完成了从硬件组装到水上测试的全流程实践,直观地感受“实验室技术”到“产业应用”的转化路径。
研究院负责人表示,高校资源下沉并非简单的“资源搬运”,而是要通过标准化的课程设计与师资赋能,让优质资源真正服务于中小学科创教学。
2025年,上海市科创教育研究院正式启动“高校资源进课堂”科创教育共同体项目,来自上海大学工训中心、未来技术学院、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等多个学院的教授和工程师团队与上海市七宝中学、上海大学附属中学等16所中小学项目学校共同参与设计了“无人艇科创实践”“AI电影工坊”等科创课程。
在此基础上,研究院还通过组建联合教研团队,帮助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产业科创引导者”,实现“高校科研资源”与“中小学产业教学实践”的双向赋能。
未来,研究院将继续深化产学研课程开发,联合大中小学开发更多衔接高等教育科研资源的研学项目和科创教育课程,构建“大中小”学制贯通式科创人才培养体系,以“人工智能+”跨学科融合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产业视野与实践能力。
文字:王佳依
图片由上海市科创教育研究院提供
编辑:袁曼舒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