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长宁 > 文章详情

从中式庭院到现代化楼宇!这里汇聚了长宁人70年的记忆

转自:上海长宁 2025-09-01 22:17:25

梧桐掩映的愚园路深处,长宁区工人文化宫静立如一座时光的容器,这座始建于1955年的职工活动阵地曾几经更名与改建,今年恰逢其成立70周年,区融媒体中心联合区工人文化宫共同推出“长宫记忆”栏目,邀请长宁的退休职工们来到镜头前,一同回忆那些令人怀念的峥嵘岁月。

长宫记忆(五)

专访长宁区退休职工陈伟明


在上世纪90年代与本世纪初之交,长宁区工人文化宫面对新时代的浪潮,迎来了一次重要的转型。1995年,长宁区工人俱乐部启动重建,到2004年顺利完工,原先的中式庭院建筑被一座拔地而起的办公楼取代,修缮一新的现代化楼宇继续发挥“职工学校和乐园”的阵地作用,为职工提供喜闻乐见的服务。陈伟明正是这样一名踏着新时代的步伐进入文化宫的职工,从2011年到2018年,他亲眼见证了这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职工殿堂”如何在新世纪重新绽放光彩。



“来到文化宫之后,我感觉不仅硬件建设非常好,各方面的软性服务以及职工的精神面貌也都特别好。”陈伟明回忆起初到文化宫时的印象,语气中充满赞赏。经过多年的改建,文化宫拥有了现代化的活动场所、专业的设施,为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提供了坚实基础。而最让他感到欣喜的是这里有一支充满活力、勇于创新的职工服务团队正焕发活力。



在陈伟明任职期间,文化宫结合职工需求,推出了一系列深受职工欢迎的品牌活动。“不仅有职工文化艺术节、台球比赛、钓鱼比赛这些传统的活动项目,我们还打造了一个向职工免费开放的‘公益乐学’项目,为职工提供手机摄影、点心制作、书法、朗诵等涵盖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他如数家珍地说道,“尤其是‘送副春联回家乡’活动,我们每年春节前都会组织书法家深入基层,为职工现场写春联、送祝福,深受职工欢迎,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的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让文化宫成为职工的‘第二课堂’”。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文化宫特别重视青年职工的培养。“青年职工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所以文化宫专门成立了一支‘青年职工创新团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去完成各类活动,让文化宫的队伍充满活力。”在陈伟明看来,新时代的文化宫必须主动求变:“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创新,按照以前的传统做法是无法满足职工需求的,我们要把好的服务送出去,把文化活动送到基层,送到街镇园区,这是工会工作的大势所趋。”为此,陈伟明在工作期间经常和同事一起深入基层调研,了解青年职工的真实需求,为他们提供更精准的文化服务。



“我现在经常在公众号上看到我们文化宫的活动,说明现在的文化宫不但办得好,还宣传得好。”自2018年退休后,陈伟明一直关注着文化宫的发展,八年的工作时间虽然不长,但他亲身参与了文化宫的创新转型,也见证了这座有着70年历史的职工阵地在新时代背景下所焕发的生机。正如他所说:“只有深入职工当中问需求,才能真正做好文化宫工作。”这份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长宁区工人文化宫70年如一日的精神内核——以职工为中心,做工人阶级的“文化家园”。

图片来源于区工人文化宫
撰稿:孔建宏
编辑:史焕焕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