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1日下午,上海商务楼宇更新提升方案宣介交流研讨会在上海设计中心举行,围绕“更新赋能商务,赓续城市华章”主题,多方共商商务楼宇更新提升工作。在“更新方案宣介和更新实践”交流环节,多师团队和运营主体分享和讨论了五个议题,分别是:商务区核心功能和能级品质提升、商务楼宇建筑更新改造、强化片区环境和配套设施升级、功能复合和商务生态营造强化、商务区和商务楼宇运营服务能力提升等。 楼宇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楼宇更新不仅是“面子工程”,更关乎“里子”体验,是产业生态、城市功能、民生体验的“系统升级”。结合虹桥开发区、大柏树和苏河湾试点单元方案和项目案例,总结在拆除重建、改造升级和装修提质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从片区整体焕新与楼宇装修提质两方面,解答如何通过“旧载体”适配新需求,体现了楼宇更新在功能复合、环境提质、运营增效等方面的实践价值。
虹桥开发区单元:楼宇焕新提质激活发展动能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开发区,虹开发的发展伴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创造了若干个“虹桥”“第一”。规划以“虹开发,再出发”为愿景,提出“三片多点聚功能,一核双轴强产业,一环三带活社区”的空间构想,以期打造国际社区、商务城区、创智园区、生活街区为一体的友好城区。围绕国展中心进行重建更新,打造新一轮发展的引爆点;结合若干功能性节点的产业升级和功能提质,带动商务服务和特色商业南北双轴发展;结合“烟火天山”、“不夜仙霞”、“黄金城道”等三条活力带和后街体验环的打造,优化街道环境、改善慢行体验,活化公共空间,实现商务单元整体品质提升。聚焦核心项目,提升区域功能,优化空间环境,不仅塑造了虹桥开发区“再出发”的标杆形象,更以国际商贸能级的跃升强化了其“国家级开发区”的品牌效应,有效带动了片区商务楼宇的市场吸引力与综合竞争力提升。
建筑团队分享了国展中心项目更新改造方案。建筑原为二层临时展馆,于2016年初停止承接展会,研究通过“拆除重建”方式进行更新,以“都芯叠造、城脉更新”为理念,形成三大更新策略:一是功能高度复合,形成办公、居住、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垂直混合的地区生活中心;二是服务配套升级,通过公共平台与连廊系统、社区配套盒子,增强开放性和公共性;三是环境空间提质,优化公共通道加强周边地块联系,调整道路断面,提高车行效率。
大柏树单元充分发挥毗邻同济、财经、复旦大学等众多高校创新源和生活氛围浓郁等特色,提出生命力硅巷·青和力街区的规划愿景,营造承载低成本创新、高品质生活的城市片区。空间结构方面,通过描绘“四路、双道、五板块”的更新蓝图,统筹商务楼宇和周边整体环境品质,打造低成本、高品质的“临校空间”,培育创新集群,联动校区-园区-社区;完善创新及生活配套服务体系,强化功能复合和商务生态营造、片区环境和配套设施升级,打造“低成本、高活力”的友好城区。
采用针灸式城市更新策略,以点带线构面,为城市舒筋通脉,全面激发商务与商业活力,提出建筑景观及业态更新设想,运用“垂直的创新硅巷”、“开放的研学内庭”、“温馨的街边绿地”、“活力的消费广场”、“全时的共享公园”、“立体的生态复合”等多元理念,营造更开放、更复合、更活力,更宜于商务与商业发展的城市环境;不仅实现了建筑功能的迭代焕新,更是通过楼宇功能复合、配套升级等举措,打造低成本创新创业空间,为小微企业成长提供有力支撑。
大柏树地区虽以高校云集、青年创新创业空间活跃为特色,但区域内老龄化人口聚集,养老服务需求日益提升,为回应片区内“银发经济”与养老服务缺口的功能补位,单元内石油大厦计划由传统商务楼宇转型为复合型康养综合体。通过在功能复合、建筑外立面、公共空间等方面的改造,一方面,提升商务楼宇与养老功能的匹配度;另一方面,通过“高校资源+康养场景”的深度融合,形成双向赋能,完善地区功能,为商办建筑的高效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作为苏州河极具魅力的河口段滨水城区,规划提出“十里苏河金湾,数字国潮水岸”的愿景,以“一河、一心、一环、两片”的空间结构破局,聚焦“魅力苏河”新水岸打造,建设“苏河阳台”新绿心,串联街道形成“休闲时尚”活力环,并强化数字国潮商务区与国际品质宜居区两大片区特质。其中,楼宇焕新将重点围绕“苏河阳台”展开,例如,东北角的天星大厦通过形象焕新打造地区新门户,西侧的base城市社区通过功能焕新提供品质居住新空间;此外,同步升级地区公共空间,重点提升七浦路街道品质,将让滨水活力向腹地渗透,带动区域整体形象与活力提升。
科技京城团队分享了苏河绿心南侧科技京城的更新方案,介绍了这栋30年楼龄的商务楼宇围绕“历史与科技对话”主题,通过设施升级与产业生态重构,打造“垂直创新社区”;积极响应产业转型升级政策,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推动楼宇向产业培育转型,有效提升了楼宇的创新承载力与区域产业吸引力,引领苏河沿岸楼宇产业升级。
(供稿:详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