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静安 > 文章详情

【便民】养老机构的医疗难题,正逐渐被“五床联动”打破

转自:上海静安 2025-09-02 20:36:15

“阿婆,今天给您换个新的,会舒服些。”在静安区爱华养老院406号房间,百岁老人王丽英躺在床上,曹家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黄婕轻轻掀开被角,仔细检查老人留置导尿管的情况,养老院驻点医生站在一旁认真学习记录,这样的场景每月都会上演一次。

近年来,曹家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五床联动”模式,为辖区内养老机构提供高效、便捷的医疗支持,切实解决住养老人的医疗照护难题,受到老人、家属及养老院的一致好评。

专业护理上门

让长期照护更安心

王丽英老人因长期卧床导致尿潴留,需每月定期更换留置导尿管。在过去,这类看似平常的医疗护理却是养老院面临的难题。“老人100岁了,根本经不起来回奔波。”养老院驻点医生坦言,“院内设施有限,无法独立完成导尿管更换等操作。”

转机来自静安区推出的“五床联动”模式,通过家庭病床、养老床位、医疗病床等五类床位的资源整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专业医疗服务延伸至养老机构。

黄婕医生是首批参与该项目的全科医生之一。在一次例行巡视中,她接到养老院的求助:王阿婆的导尿管出现渗漏。黄医生立即协调护理团队上门重新插管,并指导日常护理要点。

“老人年纪大、卧床久,不具备频繁去医院更换的条件。有了‘五床联动’之后,他们每月上门一次,服务非常及时周到。”养老院驻点医生表示。

“我们建立了微信工作群,养老院随时反馈问题,我们第一时间响应。”黄医生说。如今,无论是导管移位、漏尿还是疑似感染,中心护士都会及时上门处理,避免了老人往返医院的折腾。

心理睡眠障碍疏导

提升生活质量

针对养老院老人存在的心理、睡眠障碍等问题,在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吕坚主任的指导下,中心全科医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玉定期走进养老院,为老人们提供心理咨询和睡眠障碍治疗

沈老伯长期受失眠困扰,曾是安眠药的“重度用户”,经过王玉系统的干预和用药指导,他学会了睡前不看手机、不看电视、不剧烈运动,放松心情,同时配合药物治疗调整。

“现在药量减半,一觉能睡到早上五点!”沈老伯精神明显好转,睡眠质量显著改善。“我还能参加唱歌、读报活动,甚至主持集体活动。”沈老伯开心地说。

体检加项灵活处理

彰显服务温度

在今年8月的免费体检中,爱华养老院根据老人的健康情况,为20位老人申请加做白蛋白检测。采血工作即将结束时,护士发现其中一位老人——朱赛良的加项没有登记收费。

为了“不让老人再挨一针”,经过简短商议,带队医生刘正清决定先为老人完成检测,事后补办收费手续。这一看似小小的决定,让80岁的朱老伯避免了一次重复采血。几天后,养老院补交了费用,完成了一次充满温度的“特事特办”,这背后是对老年人深深的关怀与尊重。

多方认可

“五床联动”实现老有所“医”

院长李文文在爱华养老院工作了整整十年,亲眼见证了养老服务从单纯生活照护到“医养结合”的转型。“2015年我刚来时,养老院更侧重生活照料。随着老人年龄增长,医疗需求越来越突出。”李院长说,“虽然设有医务室,但精神类药品管理、导尿护理、化验等项目仍然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

“‘五床联动’模式解决了这个痛点。现在老人方便了,家属更放心了,我们的服务质量也大幅提升了。”李文文说。

据悉,曹家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接辖区内两家养老院,床位总数600余张,约占全区的三分之一。“除基本医疗外,还提供上门巡诊慢病管理康复服务心理疏导分级转诊绿色通道等全方位服务。”中心门办主任胡微介绍,“通过我们专业的服务,让老人就医无忧,让家属安心放心。”

记者手记

“五床联动”不只是一个工作机制,更是一种服务理念的革新。这种“医养结合”的新模式既解决了养老机构的医疗困境,也减轻了家属的照护压力,更让老年人获得了应有的尊严和生活质量。它打破了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壁垒,打通了社区“医养结合”的“最后一公里”,更通过资源整合、信息互通、服务联动,以其专业的医疗服务和人性化的关怀,温暖着每一位老人的晚年时光,成为基层健康服务体系中一张温暖的名片。

记者:郁婷苈

图片:郁婷苈

视频:傅雷

编辑:路景斓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