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亦真
摄影:杨浦东
“我们希望打破科学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让每个孩子都能亲近科学、理解科学、爱上科学。”8月31日上午,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科学会堂“变身”新时代青少年的“科学打卡地”,沉浸式拨开科学硬核。从机器人战队的神秘面纱,到科学实验屋的奇妙探索,再到科普直通车的跨学科之旅,这一刻,科学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枯燥公式,而是变成了可以触摸、可以互动、可以尖叫的奇妙体验。
笑声、掌声此起彼伏,活动现场,最吸引眼球的当属机器人展区。宇树机器人G1、宇树机器狗、小黑机器人和灵童手办机器人等组成了一支特殊的“科普宣传队”,这些往日只能在科技新闻中看到的尖端机器人,如今真实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
众人围观下,宇树机器人G1正“炫耀”着它的“绝活”。传统机器人往往给人笨重、迟缓的印象,而宇树机器人G1却像一位优雅的舞者——身高1.2米的类人形态设计,配合22个高精度关节,让它能完成90%的人类基础动作。
一旁的宇树机器狗更是“社牛”,挥手、趴卧、握手、跳跃等动作轮番上演。“太神奇了!它竟然能识别我的手势指令。”当来自浦东新区的一名小学生朝它挥手,机器狗便热情地给予回应,这种近乎心灵相通的互动让孩子们兴奋不已。据现场技术人员介绍,这款机器狗搭载的视觉识别系统,能够实时捕捉和分析人类动作,并做出相应反应。
“这些机器人展示不仅是为了展示技术成果,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上海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种零距离的接触,让孩子们感受到科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可以触摸、可以互动、可以创造的实体。”
“科学不是枯燥的公式和定理,而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希望通过动手实验的方式,能点燃青少年心中的科学火种,亲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启动仪式当天,中科院院士陈凯先亲临现场正式发布“科学实验屋”项目。据上海市科普事业中心负责人介绍,“科学实验屋”项目不搞“千篇一律的手工课”,而是依靠上海市科协数百个专业学会的学科实力,为孩子们打造能触摸到前沿学科的科学实验小天地。
“哇!声音变成图案了!”在“克拉尼图形”实验台前,一名十岁的小男孩用小提琴的琴弓拉响薄板。当他看着金属板上的沙子随着声波振动变幻出各种神奇的几何图案,不禁睁大了双眼。“这就像我们平时在水面上扔石子会产生波纹一样。声音其实也是一种波,它在金属板上传播时,会让板子产生振动。”一旁的老师耐心解释道,“板上的沙粒在波节(振动最小处)聚集,在波腹(振动最大处)被弹开,从而形成特定的图案。”
在另一个实验台前,“反重力悬浮”实验更是让在场的孩子们屏息凝神。只见老师将装满水的红酒杯快速倒置,而令人惊讶的是,杯中的水竟然没有洒出分毫!这个看似违背物理定律的现象,引得孩子们连连惊呼:“太不可思议了!重力消失了吗?”“其实啊,这并不是什么魔法,而是大气压力在帮我们‘托’住水呢。”老师揭晓谜底,当红酒杯倒置时,杯口覆盖的特殊材料形成了一层薄膜,就像一张看不见的“网”,水的表面张力让它们紧紧地抱在一起,再加上大气压力从下面往上推,水就被牢牢地“锁”在杯子里。“我也试试,我也试试!”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想要亲身体验这个神奇的时刻,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求知的火花。“原来科学这么有趣!我以后也要好好学习物理,解开更多科学谜题。”
空气炮大作战、趣味纸电路、气球风火轮……据悉,“科学实验屋”项目已备好了50多项科学实验“菜单”,自9月起,将定期发布活动信息,每个双休日邀请6-14岁的青少年步入上海科学会堂,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做中悟”。
“小朋友们,为什么我们能轻松地拿起水杯、抓起铅笔而不打滑呢?”在“惠民科普直通车”周周学专线——牛顿苹果树青少年科创体验活动的首班车现场,来自达师科创的指导老师用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启了探索之旅。
“我知道!是因为手上有指纹,会产生摩擦力!”一位戴着眼镜的小女孩抢着回答。“答对啦!那大家有没有观察过我们手指尖上的这些指纹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纷纷看向自己指尖的纹路。“我的指纹像漩涡!”“我的像弓箭!”惊叹声此起彼伏。“大家的发现都很棒!”老师顺势科普道:“我们的指纹主要分为弓型、箕型和斗型三种,每个人的指纹图案都是独一无二的,就连每个手指的指纹也不相同呢!”
随后,老师引入了本次活动的“明星材料”——AIE荧光材料。“这种材料有个特别厉害的本领,它在紫外灯下会发出漂亮的光芒,而且越聚集越亮,正好可以帮助我们‘看见’原本看不见的指纹!”实践环节,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协助下,小心翼翼地用手指在指纹采集卡上按压,接着拿起“指纹魔术棒”,沾取AIE磁粉,轻轻刷出自己的指纹。“太神奇了!我要把这个独一无二的作品放在书桌上!”
最让孩子们兴奋的是“小侦探破案”游戏环节。工作人员事先在保险箱上留下了模拟的“嫌疑人”指纹,孩子们需要运用刚学到的指纹采集技术,找出开启保险箱的“真凶”指纹。“通过这个游戏,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指纹采集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观察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跨科学思维能力。”来自达师科创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复杂的科学原理变得生动有趣。”
正如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在科普月主场活动的科普讲座上所言:“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但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式的人。”或许,科学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传授知识,而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保持好奇心的眼睛,培养善于研究的习惯,拥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保持一丝不苟的态度。在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科普月中,科学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深课题,而是成为了孩子们手中的游戏、眼中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