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黄浦 > 文章详情

抗战在黄浦丨前进: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抗日洪流

转自:上海黄浦 2025-09-03 13:49:21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黄浦记事”用历史图片回望炮火肆虐下的悲壮岁月,重温民族危亡时的守望相助,缅怀勠力同心共御外侮的英雄,致敬伟大抗战精神……

硝烟已散,精神永存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建立了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开始了中国近代以来空前规模的民族革命战争,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在党组织的号召、组织和影响下,上海各界人民掀起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在抗日各条战线浴血奋战,留下了永不褪色的光辉印迹。

各界团体奋起反抗

1935年《八一宣言》发表和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共同抗日的坚强决心。在党领导下,一二·九运动在全国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上海社会各界奋起反抗。

1935年12月12日,《大众生活》发表由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李公朴等283人签名发表的《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声援北平学生。27日,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在宁波同乡会礼堂(今西藏中路480号)率先宣告成立,各团体救国组织随后相继成立。图为《宣言》(左)和宁波同乡会大楼旧貌(右)。

1936年5月31日,沈钧儒、邹韬奋等在博物院路青年协会大楼(今虎丘路131号虎丘公寓)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形成了全国人民的抗日联合战线。

大会选举宋庆龄、何香凝、马相伯、邹韬奋等40余人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图为该会组织的抗日游行队伍(前排左起沈钧儒、史良、王造时、沙千里)。

1937年7月28日,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在爱多亚路浦东大厦(今址为延中绿地)成立,是全国最早具有合法地位的群众抗日救亡团体。上海慈善团联合救灾难民救济分会、上海市学生战时服务团、上海市作家救亡协会、上海市教育界救亡协等许多抗日救亡团体总部曾设于此。图为1940年浦东大厦七楼平面图(左)和浦东大厦(右)。

1937年8月20日,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在卡尔登大戏院(今黄河路鸿祥大厦)召开大会,会后成立12个救亡演剧队,深入内地乡村、中小城镇,开展广泛的戏剧宣传活动。图为《救亡日报》关于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的报道(上)和演剧队活动(下)。

1937年9月3日,孩子剧团在恩派亚大戏院(今淮海中路大上海时代广场)难民收容所成立,并成为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团体会员。上海沦陷后,该剧团辗转各地演出,足迹遍布8省市,行程三千里,历经53天,被誉为“抗战血泊中产生的一朵奇花”。图为剧团全体成员合影(左)和《孩子剧团回忆录》(右)。

1937年9月12日,上海市职业界救亡协会在重庆路新寰中学(今重庆北路270号)成立。图为职业界救亡协会章程(左)和协会会员讨论支援前线工作(右)。

范长江

(1909-1970)

1937年11月8日晚,范长江、羊枣、夏衍等15人在南京饭店(今山西南路200号)发起成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简称青记)。青记在抗战烽火中发展壮大,成为爱国进步新闻工作者的一面旗帜。左图为南京饭店旧貌。

茅丽瑛

(1910-1939)

1938年,上海职业界救亡协会党组织将“中国职业妇女会”改组为“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茅丽瑛参与筹建,担任俱乐部主席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妇女界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12月12日,茅丽瑛在慈安里大楼(今南京东路114号)底楼边门楼梯旁遭日伪特务暗杀,15日不幸牺牲,年仅29岁。图为最后遗言(中)和茅丽瑛遇害处纪念碑(右)。

文化抗战凝聚人心

起来!前进!面对外敌,上海文化战线实现前所未有的大团结,向大众发出团结御侮、救亡图存、抗战到底的时代强音。

1935年5月24日,《风云儿女》在金城大戏院(今北京东路 780号黄浦剧场)首映,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在这里唱响,成为震撼时代的民族战歌,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图为《风云儿女》剧照(左)和戏院旧貌(右)。

1935年11月,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周刊在福州路创刊,率先举起了鲜明的抗日救国旗帜,发行量一度到20万份,创当时中国刊物发行纪录。他还创办过《全民抗战》《抗战三日刊》等多份刊物和生活书店。图为邹韬奋在万宜坊54号寓所(左)和《大众生活》创刊号(右)。

抗战期间,各类抗日报刊、漫画、木刻、宣传画等在沪大量出版发行(左图)。右图为反映1935年12月24日,上海千余名学生和市民在南京路举行抗日示威游行,受到捕房巡捕阻挠的漫画作品。

1936年6月7日,南市公共体育场(今大同初级中学大吉路校区)举行宣传抗日救国的群众歌咏大会,700余人高唱《大路歌》《开路先锋》《打回老家去》《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现场民众齐声跟唱。

1937年1月15日,大型综合性月刊《月报》在上海创刊,由开明书店(今福州路280号)出版发行,夏丐尊任社长,胡愈之、叶圣陶、孙怀仁等任主编。7月15日,《月报》在出版含有“华北事变临时增刊”的第一卷第七期后,因开明厂房被毁被迫停刊,尽管历时仅7个月,在抗战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图为开明书店旧影(左)和《月报》第七期及刊登的署名“幽谷”(董健吾)的《二万五千里西行记》(右)。

1937年8月7日,上海文艺界人士以戏剧为刀枪,在蓬莱大戏院(今学前街111号)首演话剧《保卫卢沟桥》,吹响了全民族抗战的冲锋号。图为剧照。

1937年8月8日,国民救亡歌咏协会成立大会在上海文庙召开,歌颂第29军奋勇作战的《大刀进行曲》在这里首次唱响,激昂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心。图为歌曲创作手稿(左)和1999年上海文庙(右)。

鲁迅

(1981-1936)

1936年10月鲁迅先生逝世后,复社组织由胡愈之、郑振铎等20多人参加的团队,在霞飞坊(今淮海中路927弄)64号许广平寓所进行《鲁迅全集》编辑工作,几经波折,1938年夏出版,共20册600余万字。该作品在民族内忧外患时期首次公开出版,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左图为1938年版《鲁迅全集》纪念乙种本(上海鲁迅纪念馆藏)

同仇敌忾支援前线

何香凝

(1878—1972)

1937年7月22日,何香凝在辣斐坊(今复兴坊)8号寓所发起成立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8月4日改为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会上海分会,共有22个分会。该会与八路军上海办事处(简称八办)保持密切联系,为抗战一线战士服务。图为何香凝旧居今貌(中)和八办所赠朱德同志的照片(右)。

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中华妇女节制协会战时服务团为抗日将士赶制棉衣。

1938年6月,在上海学生界救亡协会领导下,清心中学(今市南中学)“全福读书会”带领全校学生集会抗议,抵制敌伪奴化教育,在全市引起连锁反应,打响了上海中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的第一炮。图为市南中学纪念雕塑(左)和校园俯瞰图(右)。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敬业中学改称私立南方中学,被迫多次迁址。该校一面坚持教学,一面坚持抗日救亡,成为上海学界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之一。图为1938年南方中学高中学生王嘉祥(王维恭)等发起成立“毅社”合影(左)和南方中学1940年毕业纪念刊(右)。

1939年,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上海银钱业业余联合会开展慈善募捐活动,支援新四军。图为联合会成员在募捐大会上演唱。

1939年6月,公共租界工部局高级华员陈鹤琴、陈选善等发起组织“上海市成人义务教育促进会”,对难民开展教育。

1939年7月,为救济难民和支援新四军,上海11个业余话剧团以“业余话剧界慈善公演”之名,在黄金大戏院(今兰生大厦)举行联合义演,规模空前。

抗战期间,高昌庙江南造船所(今黄浦中央科创区内)工人重创“出云”号,智沉“民生”舰,自行研制水雷支援前线。在党领导下,工人们开展“磨洋工”“逃警报”等斗争,拖延日军军火、军需生产进度。图为1939年9月《申报》关于孙增善凿沉巨轮案的报道。

1945年1月,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联合《申报》《新闻报》发起举办救济失学义卖市场,复旦、沪江、启秀等34所大中学校参加。义卖市场设在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大楼内,2月15日、16日两天,参加义卖活动的有十余万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图为抗战胜利的号外。

自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起,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中华儿女以3500多万军民伤亡的代价,赢得了14年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图为上海人民在南京路和西藏路庆祝抗战胜利大游行。

编辑 / 刘韫文

来源 / 黄浦记事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阅兵场有女民兵方队,南京路有女民兵连队!

2. 聚焦“寻迹烽火”主题,“吾@说”第四季开课!

JOIN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