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我国博士后制度实施40周年,虹口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也迎来了首批科研项目结项。 在日前举行的虹口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科研项目结项评审会中,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全员合伙制: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律师事务所管理新范式”的博士后科研项目,通过项目结题验收。
新模式
推动律师事务所持续发展
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目前拥有1000多名律师,在国内外设立多家分所或办公室,包括国内34家、海外26家,已发展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布局最广的中国律师事务所之一。兰迪律所此次申报的博士后项目,结合了律师事务所自身状况,对律所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的实践作用。
在目前的中国律师行业中,“提成制” 与 “公司制” 作为主流运营模式,均存在制约行业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党总支书记、高级合伙人王瞻表示,提成制以个人业绩为核心导向,不仅造成律师间协作壁垒,难以形成承接大型复杂业务的团队合力,更导致律所品牌建设碎片化、年轻律师培养体系薄弱等行业共性问题。而公司制虽通过标准化管理提升了组织性,却因利润分配固化、激励机制单一,难以匹配律师服务的智力密集型特性,导致核心人才积极性不足。此外,层级化管理模式还易引发决策效率低下、市场响应迟缓等问题,与当前法律服务市场的快速变化不相适应。
针对行业痛点,兰迪律所博士后科研项目提出的“全员合伙制”,构建了更契合中国律师行业生态的治理方案。通过重构内部治理结构,将利润分配与团队贡献、律所整体发展深度绑定,既保留了合伙制的灵活性,又注入了公司制的组织性,实现分配机制的动态公平。在案源机制改革上,打破传统 “个人案源壁垒”,建立全域资源共享平台,有效解决了行业内案源分布不均、资源利用率低的难题。
目前,这一模式已在兰迪完成落地实践。从提成制转型全员合伙制后,不仅律师群体的协作意愿显著增强,行政及后勤保障人员也被纳入价值分配体系。“就连保洁人员都能通过劳动价值量化获得更高回报。”王瞻说,这种覆盖全岗位的激励机制,既提升了整体运营效率,更破解了律师行业长期存在的人员流动性大、后勤团队稳定性不足等问题,为行业治理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朱瑞来自华东政法大学,作为此次揭榜领题的博士后,他说:“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我和其他成员一起收集了许多一手数据。兰迪律所提供了大量的案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希望探索出一条与西方律师事务所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政企合作
吸引更多人才来虹口发展
“在此次虹口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科研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区人才工作局、区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同济虹口园的大力支持。”王瞻说,赛前辅导、资金支持为博士后项目的推进提供了保障。在揭榜领题环节,虹口为兰迪律所联系了上海多所知名高校法学院的博士后。兰迪最终选择了华东政法大学的团队。博士后朱瑞也为项目带来了国内外律所的先进理念和详实的理论支撑。
此外,虹口的落户、人才引进、人才公寓等政策,让兰迪招得进人才,更留得住人才。目前,兰迪律所上海总部共有300多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虹口为兰迪提供了便捷的落户办理渠道。同时,针对暂时没有住房的员工,还提供了人才公寓,让他们可以安心在虹口工作。
近年来,兰迪律所的业务进一步拓展,在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办公室,因此西班牙语、法语、俄语等各类“小语种”专业的学生成了律所急需的人才。在区人才工作局的牵线搭桥下,兰迪走进上海外国语大学,参加了多场专场招聘会,招聘了不少“小语种”的应届毕业生,为兰迪拓展海外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反哺虹口对于兰迪的支持,律所还成立了青年律师工作委员会,他们积极参与虹口的各类公益活动,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为市民们提供义务的法律指导、法律援助,以及公益讲座等。
“通过虹口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科研项目,我们慢慢摸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特色律所管理模式。未来希望这种模式能为行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推动整个法治社会建设进程。”王瞻说。
记者:季志平
图片:季志平、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编辑:季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