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奉贤 > 文章详情

正兴羊肉馆两代人的接力|《奉贤报》月末聚焦

转自:上海奉贤 2025-09-04 12:03:48

一年一度的奉贤区庄行镇伏羊节已经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到庄行品尝羊肉的食客络绎不绝。一般的食客都会到音乐美食(伏羊)广场大快朵颐,因为这里集中了庄行的几家知名羊肉馆,如李记羊肉馆、蒋记·院子餐厅、一品羊庄等。其实,在庄行菜市场的东南角,还有一家拥有四十年历史的老店——正兴羊肉馆。这家庄行镇上久负盛名的羊肉馆,远离“伏羊节”的主会场,颇有“深藏功与名”的世外高人风范。

我们来到了正兴羊肉馆。正兴羊肉馆的店铺不大,略显拥挤的环境遮不住它的干净有序。上下两层的店铺里摆放着十来张桌子,上边整齐摆放着餐具和调料。店内,店主冯越正忙着处理羊肉,我们等待了片刻,和他坐下畅聊了正兴羊肉馆的历史。之后得知他的父亲,也就是正兴羊肉馆的创始人冯正兴在南桥还经营着一家店铺,于是我们又驱车前往南桥,和老人一同谈起了他的过往。在父子二人的讲述下,一段“传奇”的故事在我们的脑海中渐渐成型……

一块羊板走四方

冯越对父亲开始宰羊的年头记得非常清楚:1985年。那一年,已经23岁的冯正兴还在为找不到心仪的工作而焦头烂额。上世纪80年代,单位招人都有严格的指标,冯正兴遗憾没能得到分配的名额。幸运的是,冯正兴的生产队里有一位名叫俞阿六的长辈,他掌握着杀牛宰羊的技艺。冯正兴正愁没事情做,就跟着俞阿六学起了杀羊。而冯正兴的天赋也让人惊讶,仅仅两个月就学成出师,开始做起了自己的生意。

一辆脚踏车、一块羊板便是冯正兴“起家”的全部“装备”。一人一车一羊板,他就这样来回穿梭在庄行的老街巷弄之间,向百姓售卖自己亲手处理的羊肉。

凭借扎实的手艺和日复一日的奔波,冯正兴的生意日渐兴盛。蹬了两年的脚踏车后,1987年,他在庄行老街租下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家小店面。冯正兴和家人忙前忙后,同时做着堂食和外卖的服务。虽然店铺很小,只摆得下两三张桌子,但生意却十分火爆,冯正兴每天流下的汗水,都在把他的羊肉馆推向更红火的未来。

靠着小店赚到了足够的钱,冯正兴趁着对面的门面售卖的机会,将它们全部买下。狭小的馆子顿时宽敞了许多,足足能放下十来张桌子,而原有的小店则作为烧羊肉的作坊,为新店提供食材的来源。就这样,正兴羊肉馆的生意越做越好,人气也越来越旺。

回忆起冯正兴创业的初期,父子二人对我们都展现出了一样的感慨。那真是一段辛苦的时光,冯正兴每天下午就要开始处理第二天的羊肉,一直忙碌到晚上才能进锅烧制。早上四五点,他就要起床准备售卖,在吃羊肉的旺季甚至需要凌晨两三点爬起来。冯正兴“日未出而作,日落仍未息”的辛劳,为家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正兴羊肉”打出了响亮的招牌。

一家三口三家店

1983年,冯正兴的儿子冯越在长浜村出生。在庄行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后,冯越又在洪庙的一所职业学校读了一年多,他发觉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就退学回家。父母没有说他什么,只是叮嘱他与人为善。

新世纪伊始,冯越已经是个小伙子了,就这么一直在家闲着也不是个办法,于是冯正兴在南桥镇的江南路租下一间店铺,带上儿子一同打理。从小看着父亲宰羊的冯越虽然没有经过系统学习,但也早已耳濡目染,能够帮着父亲处理各种事务。南桥店一经开业就生意火爆,为了提高效率,他们聘请了专门的炒菜厨师,父子二人则专心负责羊肉的处理。

那时的生意好到什么程度?冯越回忆道,南桥店在旺季一天能卖出六七头羊,而庄行老店甚至创造过一天卖出几十头的惊人记录。虽然生意红火,但遗憾的是,南桥店在两年后由于租金问题而被迫关门。为了能让分店在城区稳定下来,冯正兴索性一咬牙,在不远处花大价钱直接买下了一间店铺,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

南桥分店的生意逐渐稳定,儿子冯越经过几年的历练也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冯正兴在这时选择了放手,自己又在奉浦开了一家新店。至此,正兴羊肉馆在奉贤拥有三家店铺:冯越的母亲守在庄行老店,冯正兴负责奉浦新店,冯越自己独立打理南桥分店。一家三口三家店,形成了“三店鼎立”的格局。

三店并立的盛况持续了几年,南桥和奉浦的两家店相继遇到了波折。南桥店身处老城区,店面的楼上就是住户。由于住户投诉长久以来存在的噪音问题,底层的店铺面临整改,只能出租给别人,冯越也因此回到了庄行老店和母亲一同经营。而导致奉浦店关门的原因还是房租问题。由于店铺的出租者是一位“二房东”,而他又没能将租金按时交付给“一房东”,使得三方无法达成一致,冯正兴只好放弃在奉浦的生意。

冯正兴虽然已经年纪不小,但还是不想就这样在家里无所事事。于是他在南桥镇的江南路上,再次租下了一间铺子,独自经营一家分店。那天采访时,我们在这家店铺里见到了红光满面、精神焕发的老爷子。反复的波折并没有打击冯家人的热情与决心,他们一直保持着对手艺的要求和对品质的坚守,把从上世纪留存下来的细致和耐心带到了每一家分店。

伏羊节里食客多

为了不打扰客人吃饭,我们当天特意避开了午饭高峰时段。下午两点左右,走进冯正兴的庄行老店时,发现有一桌顾客刚刚吃完,正在结账。顾客和冯越的母亲有说有笑,显然是熟客。一问才知,其中一位姓俞的阿姨,是庄行本地人,和冯正兴是儿时一起长大的玩伴,后来搬到南桥镇居住。趁着大暑节气,俞阿姨特意带着几位朋友从南桥过来品尝老朋友的手艺。

“我和冯正兴从小就认识了!知道他们家的羊肉做得好,今天专门带我的朋友们来吃。”俞阿姨笑着说,她们一桌四人,点了白切羊肉、羊杂汤、煎蛋、一些海鲜和蔬菜,总共三百多元,四个人吃饱绰绰有余。能够以这个价钱尝到新鲜的羊肉、羊杂和海鲜,可以说是非常实惠。俞阿姨说,“这么多年来,还是正兴的羊肉做得最好。”

采访的过程中,又有两拨客人相继来店里买羊肉。他们都走得匆忙,我们没能来得及提问。不过从和店员短暂交流的口音听来,他们应该是上海市区的人。大概是在庄行游玩,回去时专门来这里打包羊肉带回家吃。冯越说,这样慕名远道而来的食客还真不少。冯家两代人坚守的味道从未让人失望,不论远近亲疏,持续几十年捕获着食客们的味蕾。

从2008年开始,庄行就会在每年的夏天举办伏羊节,近几年更是推陈出新,设立伏羊广场、音乐晚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前来游玩品尝。早在伏羊节举办之初,就曾有相关人员来询问正兴羊肉馆是否参加。冯正兴告诉我们,当时正巧是正兴羊肉馆拥有三家分店的时期,他们早已忙得不可开交,由于担心人手不够,仓促经营影响羊肉质量,冯正兴只得婉拒了主办方的好意。

虽然没有在伏羊节的中心广场开店,但伏羊节的举办还是为正兴羊肉馆带来更多的客流。“自从伏羊节以来,很多奉贤区以外,甚至全国各地的人都知道我们庄行有好羊肉。”冯越的语气中透露着淡淡的自豪。伏羊节带来的“羊肉热”惠及了许多像正兴这样低调的馆子,当食客们在伏羊广场仍未尽兴,问起庄行当地的老居民哪里能吃到最正宗美味的羊肉时,多半会得到“正兴”的答案。

谈到自家的羊肉,冯正兴和冯越父子二人的眼中都闪烁光芒:“我们对羊肉的品质都严格要求,如果做得不好,就绝不会拿出来卖给客人。”正是这种“固执”的态度,让正兴这家老店能够屹立在庄行羊肉界长达四十年而不倒。

技艺的传承与坚守

正兴羊肉馆的庄行老店略显逼仄,我们问冯越,有没有扩大店面的打算?他笑着说,现在经营这个店面有时都会忙得脚不沾地,暂时就不考虑再扩大了,主要还是要把羊肉做好,让顾客满意才能长长久久。

而相比儿子的忙碌,已经辛苦了大半辈子的冯正兴如今终于有机会在南桥的小店里,趁着闲暇喝一杯白酒,和朋友聊聊天,悠然地看管着店铺,安然享受天伦之乐。

事业的接力棒已经正式传到了冯越手中。在庄行老店里,冯越就像四十年前的父亲一样,亲自操刀着杀羊和加工的过程。通过儿时的观摩,冯越对处理羊肉的每一道工序都已了然于心。从选羊开始就有讲究:正兴向来只用白山羊,并且以脚高身长、形似小马的体态为最佳,这样的羊出肉率最高,肉质也好。宰羊的过程最是关键,务必要快、准、狠,全程不能使羊叫出声,否则体内的杂质一旦随叫声冲进脑袋,那就是前功尽弃的结果。宰羊之后便是褪毛,水温不可太烫,控制在六七十度即可。“当年我父亲十几分钟就能褪完一整只羊的毛,那手艺我是真的佩服。”冯越笑着说,言语中满是对父亲的敬佩。

羊肉处理好后被分为四大块,下锅水煮,只用清水和老姜以保证羊肉的原汁原味。从一开始的木桶到现在的不锈钢大锅,冯家人对烹饪羊肉的细致态度始终未曾改变。羊肉煮熟之后还需要再焖上一段时间,不同大小和年龄的羊焖煮的时间都有所不同,全靠冯越的一双“火眼金睛”来判别。一头羊下午进锅煮,差不多到晚上开始焖烧,冯越经常需要在凌晨起床查看羊肉的状态,一旦看见羊骨在肉上凸显出来,就立刻出锅,并准备下一批羊肉的烧煮。如今的正兴羊肉馆平均一天还能卖出六只羊左右,这与冯越背后对品质的追求和日夜不停的辛劳脱不开关系。

和冯家父子分别聊了很久,采访结束回程途中,冯越在案板上拆解羊肉的专注神情,冯正兴在桌边小酌、悠然自得的笑容,顾客俞阿姨不假思索的“他们家的羊肉,我们放心!”的话语,在我的脑海中久久萦绕。冯家两代人数十年如一日在案板和灶台前与羊肉“过招”,这一份坚持早已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顾客朋友的笑容和自身内心的标尺,就是他们日复一日、不辞辛劳也要去坚守的东西。

冯正兴操劳半生,终于能把生意和手艺放心传承给儿子,自己在南桥小店中收获来之不易的清闲。冯家数十年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一份手艺的延续未必在于形式上的传递或者语言上的保证。它也可以隐藏在每天对羊肉的精挑细选和烹调,对菜品的认真烹饪和严格要求,并体现在各位顾客长久的信任之中。

伏羊节是奉贤区庄行镇“乡村旅游四季歌”战略的关键一环。庄行镇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形成了“春赏菜花、夏食伏羊、秋品新米、冬看民俗”的全季旅游格局。在这伏天里,千年伏羊文化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点燃了夏日的激情。庄行镇四季不断的文旅欢歌,让这座上海都市乡村焕发持久生机。

作者:王崧岳

责任编辑:孙纪荣

编辑:王鹏

•end•

往期精彩回顾

  • “书香沪上”的家乡气息:在上海书展遇见奉贤作家|《奉贤报》月末聚焦

  • 潘垫村:三餐四季的香野之韵丨《奉贤报》“我与乡村有约”特刊

  • 这个毗邻高校的“全国文明村”不一般丨《奉贤报》“我与乡村有约”特刊

  • 稳扎稳打书写卓越美“力”:“东方美谷”的产业深耕与品牌出海丨《奉贤报》专版

  • 五四村在“谷”边开出花:寻访四团镇五四村乡村振兴的诗意密码丨《奉贤报》“我与乡村有约”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