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名学生组成的“生态特种兵”队伍走进崇明,在为期六天的绿色“碳”索夏令营中,深入探索生态保护的多样实践。活动第三天,这支队伍来到新村乡,沉浸式解锁生态保护“实战副本”,在麋鹿苑、稻米文化中心与五彩稻田间,感受生态与人文交融的乡村振兴活力。
来到北滩麋鹿苑,恰逢麋鹿饲喂时段,同学们近距离观察到麋鹿进食的趣味场景。饲养员方师傅热情分享了麋鹿的“命运故事”——从濒危绝境到重归故土,短短不到5年时间,这里的麋鹿小家庭不断“添丁”,6头小鹿相继出生,种群数量也从最初的4头增长至10头。林间,麋鹿灵动穿梭的身影,仿佛在无声诉说回归故土的欣喜。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机,用镜头定格下这些在生态守护下惬意生活的生灵,将生态保护的成果深深印在心中。
随后,“生态特种兵”队伍来到上海新村稻米文化中心。这座展馆集文化展示、稻米加工与智慧农业三大功能于一体,通过图文、实物、多媒体等形式,展现稻米从种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米食体验馆内,同学们体验崇明传统米食印糕制作,筛粉、填馅、拓印、蒸制,忙得不亦乐乎。当热气腾腾的印糕新鲜出炉,同学们迫不及待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软糯香甜的口感不仅唤醒了味蕾,更让稻米文化故事从展馆的图文展示,延伸为舌尖上可感可触的温度与传承。
“今天下午体验印糕制作,不仅收获了味觉享受,更感受到崇明阿姨们的满满热情。”夏令营营员杨依然感慨道,这种将传统美食转化为乡村振兴产业的模式,正是乡村振兴中生态宜居与产业兴旺的生动结合。
最后一站,同学们来到了五彩稻田。站在观稻台上俯瞰,广袤稻田泛起层层绿浪,稻禾如同五彩斑斓的画笔,在大地上勾勒出一幅幅灵动的自然画卷。不远处的另一处稻田里,鸭群穿梭于稻株之间,时而低头觅食,时而振翅戏水,同学们连连惊叹,欢声笑语中满是对自然与人文完美交融的喜悦与感动。
“从崇明糕到稻浪千重,我深刻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下的新农村生态景象。”夏令营营员宋祝衡说。
随着一天“碳”索之旅落下帷幕,同学们用脚步丈量了生态的厚度,用双手触摸了文化传承的温度,更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如今,崇明新村乡正以生态与人文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从容前行,书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生动发展样本。
编辑:焦倩倩
责编:朱竞华、焦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