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三农 > 文章详情

绿色品牌故事丨仓桥水晶梨:二十五载铸就一品梨,科学赋能走都市果业特色发展之路

转自:上海三农 2025-09-04 16:50:58

一方水土育一方珍品,一片匠心铸就金字招牌。从崇明大米的清甜软糯,到南汇水蜜桃的馥郁多汁;从松江大米的地标认证,到马陆葡萄的科技赋能……在大都市的广袤田地里,上海农业品牌正用“绿色”与“安全”的双重基因重塑超大城市乡村振兴的底色。即日起,我们推出“绿色品牌故事”系列,看上海在都市与田园的共生中,书写农业品牌的时代答卷。 

千年美仓桥,一品水晶梨。在位于黄浦江畔的梨园内,种植着上海最早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梨品牌“仓桥水晶梨”,其在上海梨的种植面积中并不大,但凭借“脆、甜、鲜、靓”的特点,在上海乃至国内梨产业占有一席之地。

2000年,原松江区仓桥镇决心规划2000亩土地发展梨产业,并以地名注册登记了“仓桥水晶梨”商标。之后,上海仓桥水晶梨发展有限公司、上海仓桥水晶梨专业合作社、上海市梨研究所等相继成立。历时25年,仓桥水晶梨不但是上海梨业中最早获得中国绿色食品标志许可的产品,还参展12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揽获金奖11次,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兴旺,走出了一条绿色、高效、生态的上海特色果业品牌发展之路。

品种为先,提升品牌科技含量

每到夏季,自7月上旬早熟品种“早生新水”率先上市起,直至9月上旬,仓桥水晶梨接续供应,梨果市场供应不断,吸引众多市民专程驱车来基地尝鲜采购。走进仓桥水晶梨种植基地,满目翠绿间,饱满圆整的果实缀满枝头,随手摘下一个切开,果肉雪白、皮薄多汁。

如今,这一口清脆香甜的仓桥水晶梨,背后是品种迭代与精心培育的成果。仓桥地区虽早有种植梨树的传统,但长期以来梨农多为零星种植、小规模经营,且主要种植品种是黄花梨,该品种成熟较晚,恰逢上海七八月台风高发期,果实常常还没成熟便被风雨打落,加之单个品种上市期短,对梨农来说不仅销售压力大,导致产品品质不高。

“梨产业发展的第一步,便是引进新优品种,早生新水便是最先引进的品种。”上海仓桥水晶梨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凤雷介绍。早熟品种“早生新水”果形圆润,肉质细嫩、汁多味甜,经由上世纪80年代经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科技人员选育,通过嫁接选育在仓桥落地开花。2004年,“早生新水”在全国早熟梨等级标准研讨暨优质产品擂台赛上,在南方15个省市的样品评比中获总分第二名,获优质早熟梨金奖。

此后,合作社多年持续引进并培育适应本地环境、品质佳、口感好、抗病性强的新品种,先后选育推广了早生新水、翠冠、丰水、圆黄、翠玉、秋荣等一系列品种,丰富了仓桥水晶梨产品结构,使得产品衔接合理、风味口感错位,成功将采摘上市期延长到两个多月。

“我们仍在不断推进品种的改良与更新,比如引种了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沪晓梨’‘沪晶梨18号’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的‘翡翠蜜’等,这些品种在别的基地并不多见。我们也在全国各地考察学习,引进试种一些好品种,如果适应性良好、品质出众,便会逐步扩大规模。”

仓桥水晶梨品牌始终秉持“科技是仓桥生命之源,诚信是仓桥立业之本”的理念,坚持以科技赋能产业,不断通过技术升级增强产品竞争力,推动仓桥水晶梨产业迈向节本增效、绿色发展之路。为全面提升仓桥水晶梨品质,合作社积极引进并推广先进农业技术,通过对果农进行科技指导,推广“三改”方法,即改进传统追肥、农药施用和采摘习惯,实现从生产到采收全生产环节的系统提升。

在技术层面,重点实施“三推广”的栽培技术:推广高接换种技术,对农户树龄十几年的老品种通过分2次高位嫁接,换接优质梨种,实现提纯复壮;推广果实套袋技术,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和农药污染,使果皮更光洁、果形更匀称,商品性显著提升;推广人工授粉技术,人工授粉后的果子更大、品质更佳,同时对水晶梨实行精准控产,严格执行30片叶片挂一个梨的疏果标准,将每棵树的挂果量控制在80个以内,确保每颗梨都能获得充足养分;采收环节同样讲究适时采收,一棵梨树分三次采,利用专业仪器检测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采前测糖度,尝口感,确保上市水晶梨的成熟度一致、风味出众。

凭借持续优化的品种选育和绿色生产技术的应用,2003年,仓桥水晶梨成为上海梨业中最早获得中国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标志着其品质迈入新阶段。“通过这一系列技术升级,仓桥水晶梨的品质显著提升,在市民中建立起好口碑,价格也随之提高,真正实现了优质优价。自2005年起,我们的水晶梨就开始以每只十元的定价走向市场,走出了一条精品果业的发展路径。”

示范引领,产业化建设促农增收

自“仓桥水晶梨”品牌成立二十多年来,上海仓桥水晶梨专业合作社始终致力于标准化、规范化种植,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依托上海仓桥水晶梨发展有限公司、上海仓桥水晶梨专业合作社等,建立起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管理模式,建立龙头企业带动、基地支持、农户参与的合作方式,将分散经营的梨园集中起来管理,组织农户开展标准化作业。

“公司主要负责基地生产与销售,研究所则承担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通过基地示范推动技术落地,实现产业化经营。”金凤雷说,仓桥水晶梨基地实行“五个统一”,即统一技术、统一商标、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对社员重点实施“三改”“三推广”的栽培技术指导,全程把关保证产品品质。

然而,仓桥水晶梨转型之初并非一帆风顺。“要转变梨农长期以来的观念不容易,比如一开始很多梨农是不接受高接换种,合作社就用补贴加免人工费的方式推广,推广套袋技术也是先将袋子免费送给农民使用,才让部分梨农开始愿意尝试。”金凤雷说,第二年农户看到实际效益后,便有主动找上门来要求参加的。

此后,基地抓住国家级梨果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及国家级梨果标准园创建契机,制定了《仓桥水晶梨管理手册》《仓桥水晶梨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仓桥水晶梨产品标准》,建立仓桥水晶梨全产业链标准,从生产管理到包装贮藏销售等环节进行管理,不断提升水晶梨管理水平,实现品牌价值不断提升。

合作社通过手把手教学推广,带领梨农科学种梨,在农户心中种下品牌农业、优质优价的理念。每年4月下旬、11月中旬向郊区梨农开展技术培训,同时根据每月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编写、印刷梨树农事信息免费寄送到果农生产一线,为果农提供技术服务。

合作社致力于创新生产与技术推广模式,鼓励技术创新。依托上海交大农学院、上海农科院、南京农大、河北农大、浙江农大、郑州果树所、湖北果茶所以及在国家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的支持指导,健全梨产业技术和监管体系,提升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每年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梨树行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展培训,丰富梨树生产授课内容,更新从业人员栽培管理理念,提高实操技术水平。

“培训面向长三角地区,通过培训向梨农推广好品种、好模式,我们会无偿将高校、农科院转化过来的技术成果推广给果农。”金凤雷介绍,理论实操融合的培训方式广受从业者好评,每年累计培训人员达2400多人次。2024年,松江仓桥水晶梨农民田间学校入选首批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

通过科学种植、规模经营,如今上海仓桥水晶梨专业合作社旗下的31家社员单位,通过基地种植近2000亩,梨农收益逐年提高,平均亩产超过1万元,仓桥水晶梨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三产融合,文化赋能做好品牌农业

以“仓桥水晶梨”品牌为核心,在专业合作社的引领和梨研究所的技术支撑下,松江梨农广泛参与水晶梨标准化种植。所有成员单位均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许可证书,形成“抱团作战、共建品牌”的发展格局,持续扩大“仓桥水晶梨”的品牌影响力。

品牌建设屡获国家级认可,2012年,仓桥水晶梨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备案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5年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仓桥水晶梨);2017年,申请出境水果注册登记,仓桥水晶梨远销香港。如今,产品已销往北京、内蒙古、西藏、广东、海南等全国多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我们不仅拓宽了市场,也积累了稳定的客户群,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金凤雷介绍道。

仓桥水晶梨以品牌发展为方向,不断为仓桥水晶梨产业兴旺寻找发展新思路,拓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梨树栽培在仓桥已有数百年历史。在狠抓品质,推行标准化生产的同时,我们也重视品牌宣传,用心讲好梨文化故事。”金凤雷介绍。近年来,品牌不断延伸农业功能,深度融合生态、休闲、旅游与文化元素,充分挖掘松江梨产业的文化底蕴与生态资源价值,持续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与市场竞争力。

2008年,合作社推出“千年美仓桥、一品水晶梨”为主题的首届仓桥水晶梨游园节,让市民在品尝鲜果的同时,认识水晶梨,沉浸式体验梨文化,增强仓桥水晶梨品牌影响力。今年举办的第十五届游园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既融合梨文化元素的沪剧小戏、上海说唱等传统艺术表演,也设置了知识竞答、“盲猜称重”“水晶梨套圈”等趣味互动游戏,深受市民游客喜爱。此外,梨花节、梨树认养等特色活动持续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公众参与度。

产业融合与创新步伐持续推进。2024年,“上海松江仓桥水晶梨科技小院”项目获批成立,由上海市松江水晶梨协会主持,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单位共同支持,从品牌建设、技术创新、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产业发展。仓桥水晶梨科技小院探索“农业+旅游”等产业融合模式,依托梨博览园的资源,将梨园打造成集科普教育、休闲文化、旅游观光、种植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之后,科技小院将连接科研院校与生产一线,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科学普及。”金凤雷说。

文:张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