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环境 > 文章详情

民“声”事大,黄浦静夜如何守护?这场圆桌会碰撞出“金点子”!

转自:上海环境 2025-09-04 17:48:24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城市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宁静”生活环境的需求不断增长,“家门口”的噪声扰民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推动解决好这一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民“声”大事,不久前,黄浦区发出“守护宁静黄浦,我来支个招”人民建议征集令,邀请市民群众围绕噪声污染治理建言献策。作为“线上”征集活动的延伸,近日,黄浦区生态环境局、黄浦区信访办和打浦桥街道联合举办了“线下”圆桌会议,邀请来自各方的市民代表与职能部门代表面对面展开讨论,共同为城市静音贡献智慧。

政策解读“面对面”
基层经验“可推广”

会议伊始,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对2025年修订的《上海市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办法》为大家进行了深入解读,强调噪声治理需多方协同、社会共治。“每个人都可能是噪声的制造者,也可能是受害者,治理噪声既是法治课题,更是民生工程。”现场,还介绍了上海近年来通过技术防控、普法宣传、执法联动等方式推动噪声治理的实践与探索。

黄浦作为中心城区,区域面积小,人口密度大,商业经济发达,社会生活噪声扰民问题相对突出。打浦桥街道丽蒙网格副网格长袁鸣阳分享了党建引领下噪声治理的基层经验。通过成立“商居联盟”、制定噪声治理公约、组建志愿者巡查队伍、推行“蒙静商户”标识、设置噪声调解角等举措,丽蒙街区在缓解商居矛盾、促进共识方面取得初步成效。此外,社区还组织儿童参与街区调研与议事,以“童言童语”推动成人世界的理解与共情。

圆桌讨论
建言务实有深度

在交流环节,各方代表围绕四大议题——“如何平衡夜经济活力与居住宁静”“怎样治理广场舞噪声”“如何化解装修、宠物等‘围墙内’噪声”,以及“夜间施工噪声该如何有效管控”展开热烈讨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代表和职能部门代表纷纷参与互动,大家既不回避问题和矛盾,也从法规执行、技术应用、矛盾调解、共建共治等各个维度分享了经验,提出了不少“金点子”。

居民代表建言

居民代表邱雅领、任懿坦言深受噪声困扰,讲述了日常生活中因商场促销、公园广场舞、邻里装修等带来的持续性干扰,甚至需要频繁报警求助的真实困境。商户代表向文军、沈珏则坦诚表达了经营压力与维护邻里和谐之间的两难,一方面希望借助外摆吸引消费,另一方面也希望缓解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干扰,呼吁建立更包容、有序的经营规则。

商户代表发言

面对这些现实中的矛盾与两难,来自基层治理一线的代表们分享了他们的实践智慧。物业代表周景颢、社区社工代表李恺与打浦桥街道派出所民警郭洪瑜,分别从管理实践和矛盾调解一线出发,分享了包括制定小区装修管理细则、建立微信群实时沟通调解、推动商户居民签订自律公约等实用经验,也提出了引入技术手段监测噪声、设立“噪声调解角”等具体建议,体现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温度。

物业代表分享

在基层探索的基础上,代表委员们从更高维度为噪声治理建言献策。市人大代表金缨、黄浦区人大代表刘丹丹和黄浦区政协委员朱锦川建议,需在立法层面完善噪声防控标准、强化执法刚性,同时也要善用“软法之治”,通过居民公约、行业自律规范等方式构建多元共治格局。

人大代表建言

政协委员倡议

针对这些来自多方、涵盖不同维度的意见建议,政府职能部门给予了积极回应。黄浦区生态环境局、区城管执法局等部门负责人表示将认真研究代表委员和基层提出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强化跨部门协同、优化执法流程、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切实提升噪声治理的法治化、精细化水平。

凝聚共识
为民声铺就法治之路

在认真记录了大家的建言献策后,黄浦区相关职能部门表示,将对会上收集到的所有意见建议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将其作为下一步完善噪声污染治理机制、优化执法监管流程的重要参考。这些来自基层的“原汁原味”的民声民意,将成为黄浦区噪声治理决策中不可或缺的智慧源泉。

媒体代表发声

噪声污染治理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这场圆桌会议,既是一场直面问题的治理研讨会,也是一次倾听民意的民主实践会。它不仅为政策制定者与基层民众搭建了真诚对话的桥梁,也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的精细化治理写下了生动注脚。

治理的进步,源于对每一个个体声音的珍视。只有当每一处噪声被真正“听见”,每一个诉求得到真诚“回应”,城市的运行才更具善意,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才更加坚实。

来源:上海黄浦


编辑:张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