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奔赴信任
近期,一位新疆的患者专程来到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找到常永军副主任医师。该患者早年在当地医院接受过“鼻中隔矫正+鼻窦开窗术”,但术后不仅出现了鼻中隔穿孔,原有的鼻塞症状也未见明显缓解,近半年症状逐渐加重。
这位患者为何千里迢迢来到上海求医?
原来,早在2021年10月,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永军作为第六批上海援疆医疗专家,赴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自治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医院)接替毛涌医生开展为期一年半的医疗帮扶。援疆期间,毛涌和常永军以精湛医术和高度责任感开展工作,同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赢得了边疆百姓与同行的广泛赞誉,也种下了一颗颗信任的种子。正是因为这份口碑,这位新疆患者不远万里来到上海,只为再次找到他信赖的同济医生。
个体化诊疗方案
在详细问诊和检查后,常医生发现患者不仅患有慢性鼻窦炎,还伴有过敏性鼻炎与哮喘——这些特征提示可能是“嗜酸性慢性鼻窦炎(ECRS)”。在余少卿主任的指导下,常永军为患者制定了个体化手术方案:
实施全组鼻窦开放术+高选择性翼管神经分支切断术
重新矫正鼻中隔偏曲并修补穿孔
术后第二天,患者顺利出院,恢复情况良好。
随访情况与术后恢复
术后 1 个月复查时,患者鼻腔通气明显改善,鼻塞与头面部压迫感基本消失,嗅觉功能逐渐恢复。日常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夜间睡眠安稳,哮喘症状亦得到明显缓解。常规用药依从性良好,目前仍在接受规律随访与长期维持治疗,以进一步巩固疗效、降低复发风险。
什么是“嗜酸性慢性鼻窦炎”?
“嗜酸性慢性鼻窦炎(ECRS)”是一种以嗜酸粒细胞浸润和Th2型免疫反应为主的鼻窦慢性炎症,常伴随鼻息肉、哮喘或阿司匹林不耐受等下气道疾病,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典型症状:持续鼻塞、嗅觉下降、粘稠鼻涕,内镜下可见双侧弥漫性鼻息肉。
影像特点:筛窦、蝶窦为主的“中央型病变”,CT Lund-Mackay评分较高。
免疫特征:IL-4、IL-5、IL-13等炎症因子升高,IgE介导活跃,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往往>70/HPF。
治疗策略:长期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必要时手术干预;部分患者可能需要生物制剂如抗IL-5/IL-4R抗体控制炎症。术后维持治疗不可或缺。
我科在ECRS的治疗方式
为更好地服务此类复杂难治型鼻窦炎患者,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 ECRS 的诊疗方面建立了系统化、个体化的治疗路径,涵盖:
针对药物效果不佳或病情反复者,施行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ESS),充分开放病变鼻窦、清除病灶,并可联合行翼管神经切断术、鼻中隔矫正术等操作。
对于术后仍反复发作、伴有哮喘等系统性表现的重症患者,我们引入靶向免疫治疗:
司普奇拜(IL-4Rα抗体):拮抗IL-4与IL-13信号通路,抑制Th2炎症反应
美泊利珠单抗(IL-5抗体):减少嗜酸粒细胞活性与募集,缓解炎症
这类生物制剂的引入,为ECRS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尤其在术后复发预防与哮喘联合控制方面表现显著。
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自创科以来,经过几代专家的不懈努力,已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耳鼻咽喉疾病诊疗中心,是同济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及国家临床药物试验基地。
在鼻科学领域,我科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
在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的诊治上,形成了完整的“手术—特异性免疫治疗—生物制剂”综合诊疗路径;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多项课题,在JAMA、Allergy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多篇高影响力论文,主导和参与多项国内外专家共识与指南制定;
科室相关技术曾入选上海市卫健委先进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过敏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推广应用及规范化管理”。
在余少卿教授的带领下,科室在鼻过敏与鼻窦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持续深耕,已成为国内该领域的重要临床和科研高地。
图文|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编辑|张鹰妮
责任编辑|谢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