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中华艺术宫 > 文章详情

回顾 | “我们怎样看待夏阳这样的艺术家”讲座回顾

转自:中华艺术宫 2025-09-04 18:34:07

“吾心安处——夏阳的艺途与归栖”展览已圆满落幕,一场关于“我们怎样看待夏阳这样的艺术家”的深度对话,为这场艺术之旅添上了动人的注脚。

8月30日上午,中国美术学院王犁教授做客上海美术馆0米活动空间,以自身经历为引,用文学、电影、老照片与作品细节编织出一张立体的“夏阳图谱”,让现场观众不仅认识了夏阳,更读懂了一代华人艺术家在时代浪潮中的文化坚守。

追溯艺术旅程

解锁夏阳的时代共情

01

讲座开篇,王犁教授指出了夏阳艺术的独特气质,这恰是理解其内涵的关键。夏阳先生在多元文化中不断探索,在西方艺术语境中,其创作深植东方精神,在华人视野里,又融合了国际艺术的表达维度。

五十年代,夏阳和艺术家好友在防空洞里画画,画出了东方画会的初心,也是其扎根文化的开始。六十年代他开启欧陆之行,在巴黎的阁楼中探索独具个人风格的艺术表达。此后,他又前往纽约发展,用非科班出生的“野生”创造力,以西方人看得懂的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回归祖国后,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元素在他的创作中彻底“爆发”,兼具传统意蕴与现代精神的作品让人动容。这样一位“不断迁徙”的艺术家,用每一段旅程为其艺术攒下最丰沛的养分。

东方画会创始成员合影

前排右起:夏阳、李元佳、陈道明

后排右起:萧明贤、吴昊、萧勤、霍刚、欧阳文苑

1964年,夏阳(左一)第一次参加巴黎华人联展与潘玉良(左四)、董景昭(右二)、熊秉明(右一)等合影

老照片资料来源:《观游·谐趣·夏阳》,刘永仁著,艺术家出版社2020年11月初版

解码创作智慧

感受传统与现代的共融

02

夏阳先生拥有一种独特的文化转化力。他不刻意标榜传统或现代,却总能让看似不同的文化元素自然共生。他的雕塑使用金属材料造型,既保留了剪纸的意蕴,又透着当代艺术的利落。他的山水系列作品,致敬传统山水画的构图与气势,却非简单复刻,而是融合剪贴的手法与亮丽的色彩,让文人精神在当下重生。

这种不迎合、不割裂的创作态度,恰恰为当下艺术创作者提供了完美的借鉴。真正的创新,是让不同文化养分在作品里自然生长。

为此,他列举贺慕群等艺术家为案例,贺慕群早年移居南美,后在巴黎发展,曾数次把作品捐赠给上海美术馆,这样的华人艺术家让中国艺术的多元面貌更加完整,同样不该被排除在美术史的关注范畴之外。这番话让不少现场观众频频点头。大家对夏阳先生的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是对“中国艺术该如何看待世界,又该如何被世界看见”有了新的思考。

左:夏阳《九叶·三花·二虫·一蝶·一兔·一乌,是伴》

右:贺慕群《玩具系列》

互动时刻

让艺术照进现实

03

讲座尾声的互动环节,现场观众的分享让艺术与生活有了更鲜活的联结。

一位年长的艺术爱好者分享道,之前就在艺术展中看到过夏阳的作品,没太看懂,听完王犁教授的讲述,才知道他的画里竟然藏着“文化母体”,突然特别尊敬夏阳先生。还有一位学医的观众笑着问:“夏老这么长寿,是不是画画能让人开心?我想开始学画画,但总是没时间该怎么办?”王犁教授的回答温暖又实在:“艺术不是‘没时间’的问题,而是‘想不想’的问题。夏阳先生九十多岁还在工作室创作,不是为了当大师,是因为画画能让他开心。艺术让人变得‘通透’。”

“吾心安处——夏阳的艺途与归栖”展览已于9月2日在上海美术馆落下帷幕,但那些藏在作品里的“中国芯”,不会因此而褪色。它们会留在每一位观众的记忆里,继续诉说着夏阳这位华人艺术家的坚守与热爱,也激励着更多人从文化根脉里寻找精神的力量。

供稿:刘思怡 | 编辑:秦愫瑶

主任编辑:吴雯雯

当前展览

49米层展厅

美术作品中的上海

49米层艺术教育长廊

“我心中的敦煌”绘画作品展

41米层艺术教育长廊

“至真·致心”

——致敬大师·《赤子冠中》少儿绘画

创作活动优秀作品展

41米层展厅

上海现代

33米层11-1、11、12、13展厅

海上春云·唐云艺术展

0米层15、16展厅

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

上海艺术大展

0米层20展厅

刀木纪程——上海与新兴木刻的

抗战叙事(1931-1949)

0米层E空间

《山海经之烛龙秘境》

沉浸式裸眼3D装置艺术展

/ 开放时间 /

周二至周日10:00-18:00(17:00停止进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 交通信息 /

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路205号

/ 地铁路线 /

地铁8号线-中华艺术宫站

停车可至洪山路停车场

(收费和开放信息以当日为准)

/ 咨询热线 /

400-921-9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