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泾朝有约・匠心同源”——“我们的节日・七夕”两岸青年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在闵行区举办。台湾青年学生、吴泾镇文明单位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及新黄浦・筑梦城吴泾租赁社区住户共同汇聚一堂。
本次活动以非遗为纽带,将本土文化资源与节日氛围巧妙融合,让两岸青年在指尖互动间,触摸中华传统文化的温度,续写同根同源的文化共鸣。
“一针一线绣团圆,一球一结藏心意”,在泾彩文创董慧技能大师工作室主理人董慧的带领下,现场开展了海派绣球非遗文化体验。“海派绣球可不是普通的手工艺品,它既传承了传统绣球‘祈福纳吉’的寓意,又融入了上海兼容并蓄的城市特质,每一道纹路、每一种配色,都藏着老上海的生活智慧。”董慧手持精致的绣球成品,向在场青年娓娓道来。
听完讲解,青年们迫不及待拿起丝线、素球,跟着董慧学习穿针、打结、塑形。穿针引线间,有的青年为了让绣球花瓣更对称,反复调整丝线松紧;有的则在配色上大胆创新,将现代审美与传统样式结合。来自台北的吴同学笑着说:“原来古代‘乞巧’就是这样的场景!亲手做绣球不仅学会了一门手艺,更觉得自己和传统文化贴得特别近。”
如果说海派绣球是“指尖的浪漫”,那明式家具则是 “木作的匠心”。活动下半场,青年们走进崇木堂,袁金祥职工创新工作室里陈列的明式家具构件瞬间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作为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青年人才、2024年度 “上海工匠”,袁金祥带着大家近距离观察家具构件,一边演示榫卯拼接,一边讲解:“明式家具讲究‘无钉无胶,以木为魂’,比如这个‘霸王枨’,不用一根钉子,却能撑起整个桌面,这不仅是工艺,更是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我们修复古旧木器,不只是修‘物件’,更是唤醒‘文化记忆’。”
海派绣球的“巧”、古旧木器修缮的 “精”,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更是连接两岸青年心灵的桥梁。未来吴泾镇还将继续搭建更多交流平台,让更多两岸青年在感受非遗魅力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让这份跨越海峡的文化情缘不断延续。
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tbfw780@126.com
内容:文化交流、研究评论、
实践创新、先进典型......
形式:图文、视频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来稿请注明:您的姓名+单位
点击查看➡️征稿启事
1 | 同心聚首,共沐荣光——上海市台协组织台商集中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
2 | 120位台湾青年在上海city walk 发现了这些宝藏地方 |
3 | 凝历史之韵 聚文创之心:“潮汇海上 青年元力”2025两岸青年创新行动暨上海-台北文创设计大赛文创营学员教学参访宋故居与宋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