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 文章详情

【病案现场】从“病危通知”到“正常生活”:妇产科团队创造的生命奇迹

转自: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2025-09-05 17:44:53

“谢谢你们,你们太好了,我的命是你们给的。”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的病房里,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的树女士每每遇到李怀芳教授、高阗副主任医师、杨晓云主治医生等三年前的管床医师时,总会紧紧握着各位医生的手,声音里满是激动与感恩。若不是病历上清晰的记录,很难想象,眼前这位谈笑风生的女士,3年前曾是宫颈癌IIIC期、肿瘤侵犯输尿管下段导致肾积水、肾衰竭,后行肾穿刺造瘘,接到过“病危通知书”的重症患者。

时间回到3年前,对于这位患者而言,那是一段暗无天日的时光。宫颈癌发展至IIIC期,侵犯输尿管下段,导致肾功能急剧恶化,发展为肾衰竭,治疗难度呈几何级增长。为了改善肾功能后进行下一步治疗,李怀芳请泌尿外科为她进行肾造瘘手术:一根细细的导管从腰部引出,连接着体外的集尿袋,让小便从肾造瘘的引流管中引出。雪上加霜的是患者右肾造瘘处反复大出血,病情危重。

“当时患者宫颈癌晚期,全身状况极差,贫血、营养不良,宫颈癌的病灶还在持续进展,肾衰竭透析、肾造瘘,右肾动静脉瘘合并假性动脉瘤反复大出血,无法进行下一步的抗癌治疗。” 回忆当时患者的情景,李怀芳的语气中仍带着一丝沉重。彼时,患者躺在病床上,干瘦如柴、眼神黯淡,连说话的力气都所剩无几。

·

但妇产科团队没有放弃。作为国内妇科肿瘤领域的权威专家,李怀芳深知,面对这种 “绝境” 病例,任何单一的治疗方案都难以奏效,必须为患者量身定制一套“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方案。她立刻牵头,召集了泌尿外科、介入科、医学影像科、放射治疗科、肾脏内科、肿瘤内科等多个学科进行多次会诊讨论。

专家们围绕患者的病情展开了激烈讨论。宫颈癌 IIIC期累及输尿管下段并出现淋巴转移,需要放化疗来控制病灶扩散,患者的肾衰竭让治疗陷入了“两难”—— 化疗药物可能进一步损伤肾功能,可若不进行抗肿瘤治疗,癌细胞很快会吞噬患者的生命。另一个主要的问题是肾造瘘穿刺处的出血原因不明确,反复大出血会随时夺走患者的生命。肾脏内科专家提出,需先通过血液透析稳定患者的肾功能,为后续治疗 “争取时间”;介入科专家提出行肾血管造影明确出血原因并栓塞止血;泌尿外科专家建议继续肾造瘘,待放化疗缩小病灶解除梗阻后评估是否能拔除肾造瘘管,让小便经自身泌尿系统排出;放射治疗科专家建议肾功能好转后放化疗同步进行控制肿瘤;营养科专家则强调,必须通过肠内营养支持,快速改善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增强她对治疗的耐受性。

经过反复推敲,一套“先止血、再保肾、后抗癌、强营养”的治疗方案最终确定。治疗之路远比预想中崎岖,过程中诸多棘手问题接踵而至。李怀芳始终坚守一线,每日牵头组织多学科会诊与讨论,带领团队抽丝剥茧、精准施策,最终将所有难题逐一攻克。与此同时,医护团队时刻绷紧诊疗之弦,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与生化指标,每日细致为造瘘口进行清洁消毒以严防感染,并根据病情的动态变化,灵活调整治疗方案。

患者和家属也用顽强的意志对抗着病魔。尽管治疗过程痛苦不堪,但她从未想过放弃,每次看到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她就觉得充满了力量。在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下,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肾功能指标慢慢恢复正常,宫颈癌病灶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半年后,医生为她拔除了肾造瘘管,小便如正常人一样经膀胱尿道排出;一年后,复查结果显示,宫颈癌病灶基本消失。

如今3年过去,患者早已回归正常生活,每天买菜、做饭、散步,和普通人别无二致。这次来院复查,所有指标均正常,看到李怀芳教授和医护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像看到亲人一般。“如果不是你们,我早就不在了。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份恩情我一辈子都记在心里。”患者的话语朴实却真挚。

面对患者的感谢,李怀芳微笑着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医学的意义,就是为患者在绝境中寻找希望。这个病例也让我们看到,多学科协作在重症患者治疗中的重要性,只要医患同心,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从 “病危通知” 到 “正常生活”,这不仅仅是一个生命奇迹,更是李怀芳团队用精湛医术与人文关怀书写的医者担当。在医学的道路上,总有这样一群人,用执着与坚守,为重症患者点亮生命的灯塔,让 “不可能” 变为 “可能”。

图文|妇产科

编辑|张鹰妮

责任编辑|谢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