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法治中国注入“上海力量”
——新时代上海法院先锋群像
在《你好,上海法院先锋》的直播间里,一张张生动的面孔接连出现:深耕基层解纷30余年的乔蓓华,既威严又温暖的“欣”法官周欣,立志为老百姓办实事的王国侠,用“洋泾浜”上海话为老年当事人“翻译”法言法语的白云,解锁执行效能的朱一心,探索金融审判全国首例的朱颖琦……这些新时代上海法院先锋,用各自的生动故事勾勒出服务大局、司法为民的鲜活图景。
近年来,上海法院全力打造新时代司法人才“新矩阵”,涌现出一批政治品格忠诚、业务素能精湛、司法作风过硬、职业道德优良的先进典型群像。他们,既是个案正义的守护者,更是“邹碧华精神”的传承者,诠释着新时代法官的使命与担当。
初心如磐
在“烟火人间”中践行司法温度
“20年来,初心不敢忘,那就是尽自己所能,为老百姓办实事儿。”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诉调对接中心、信访办公室)副庭长王国侠的办公室里,那张戴着“全国模范法官”绶带的照片格外醒目。这位从东北走出来的法官,总说自己“还是那个黑土地上的姑娘”。20年的司法生涯中,她始终保持着对老百姓的共情,这种源于土地的质朴情感,化作她处理案件时的“初心如磐”。在审理一起幼童坠楼案时,王国侠赴现场勘查,发现事发露台的消防楼梯栏杆间距达33厘米。“站在那楼梯上,我都怕,何况是孩子。”正是这种将心比心的体察,让她坚持走访消防支队、建交委等部门,明确“横栏间距不能超过11厘米的安全标准”,最终促使公寓方赔偿30万元。她常说:“法官也是普通老百姓,我是他们,他们也是我。”
静安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庭长白云,则在涉老审判实践中找到自己的坐标。为了听懂上海老人的诉求,她硬是对着沪语视频练出了“洋泾浜”上海话。在一起赡养费纠纷案中,父亲起诉儿子要求支付赡养费,最后案件达成调解。在制作调解笔录时,这位老年当事人说:“我晓得,侬不是上海人吧……”原以为老人是要抱怨白云的上海话不太标准,但他却说:“感谢你为了解决上海老人的纠纷,学会了上海话。”
“针对老年当事人的特点,要用他们熟悉的语言,将法言法语‘翻译’成他们能听懂的表达方式,要设身处地地为老年人着想,真正让老年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温暖。”白云说。
白云推动建立的上海首个适老化法庭里,一起案件的当事人张老伯坐着电动轮椅到庭后感慨:“法庭的改造让我们像正常人一样活动,不容易啊。”这种“如我在诉”的意识,正是司法温度的生动体现。
专业精进
在复杂案件中彰显司法智慧
“正反之间、于细微处,为经营主体树立了行为边界。”
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金融审判前沿阵地,上海金融法院综合审判一庭庭长朱颖琦正用专业裁判为经营主体划定行为边界。在审理一起涉科创板公司证券侵权案时,她调阅了大量董事会会议记录和审计师底稿,最终依据国际通行的预测性信息“安全港规则”,认定公司不构成侵权。判决后,一名外地投资者主动撤诉,并表示“我们相信上海法官的专业认定”。这家科技公司管理层也在感谢信中写道:“法官胆大心细,还诚信经营的企业一个清白,使得新兴的科技企业可以专心研发、摆脱讼累,这体现了全国首家金融法院的责任和担当。”
这种专业精神在知识产权领域亦尤为凸显。徐汇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副庭长于是提出的“当事人+1”理念,要求裁判时不仅要考虑双方当事人利益,更要兼顾社会公共利益。在“耳光馄饨”案中,他识破被告将公司作为侵权工具的事实,判决赔偿200余万元,有力打击了商标抢注行为。而在“公牛电器”案中,他坚持认定被告恶意攀附商誉,判决停止使用“公牛”字号,传递出“不能从失信行为中获利”的价值导向。
上海海事法院洋山深水港派出法庭(自由贸易试验区法庭)副庭长杨帆的故事则充满传奇色彩。为查明一起船舶保险纠纷的真相,她冒着大风登上大连长山岛,在县气象局找到了关键证据。这场“沉浸式”取证让船东获得理赔,手写了一封感谢信,道出了当事人对公正的朴素期待。
面对涉外案件,上海法院的法官们展现出国际视野。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自由贸易区法庭(自由贸易区知识产权法庭)庭长张卓郁在与意大利律师探讨纠纷解决机制时,深刻体会到“涉外商事审判关乎国家对外开放全局”。杨帆在处理“AMBA”轮抵押权纠纷时,通过委托高校研究中心查明新加坡法律,最终确认外国银行的优先受偿权,彰显了中国司法的国际影响力。
守正创新
用技术赋能破解司法难题
“让技术更懂人心,让数据更护公正。”
在上海数字法院建设中,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信息管理处处长陆诚带领技术团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技术+法律”复合人才,推动建成1000多个数字应用场景。“‘假离婚、实逃债’甄别预警”应用场景就是典型案例——通过总结三个特征形成业务规则,将监督从“事后”推向“事前”。
“要件指引”模块更是让法官们有了“智能导航仪”,这种“业务提需求、技术来支撑”的共创模式,打破了法律与技术的壁垒。
这样的数字赋能同样在执行领域成效显著。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朱一心推动研发的“投资人信息登记核对平台”和“债务人案款自助履行平台”,已完成71万余名受损投资人信息核对,发放案款约90亿元。“一会五专班”工作机制更让涉众型案件执行有了制度保障。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诉调对接中心、信访办公室)庭长乔蓓华参与研发的“数助便民”平台“案沪通”功能,实现了“过程可见、随手可办、结果可期”。财产保全到期续保提示、案件生效证明自助开具等功能,让数十万当事人感受到便利。这些创新实践印证了她的理念:“数字改革要以‘如我在诉’引领,真正解决群众需求。”
薪火相传
在“传帮带”中培育司法梯队
“愿做耕耘一粒种,化作苍穹满天星。”
“一个乔蓓华或许只能影响一部分人,但十几个、几十个‘乔蓓华’涌现时,就会有更多群众受益。”这是乔蓓华成立工作室时的初心。如今,“乔法官工作室”已吸引大批年轻干警参与,并与全市首家以律师命名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专业化机构“张玉霞未成年人工作室”、扎根黄浦区外滩街道宝兴居民区十余年的“徐丽华书记工作室”等组成“缘法善治基层治理工作室联盟”,成为培养人才的沃土。
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周欣在上海一中院任职时打造了“欣法官法治宣传品牌”,带教的多名青年法官已成为骨干。在审理瓜农电网伤人案时,她从百余张照片中找到证据,这种严谨细致的作风,通过“周欣司法为民劳模工作室”被传承下去。
“要以一个‘我’,带领出更多的‘我们’。”周欣说。
近年来,上海法院建立的人才培养梯队成效显著。从专家、骨干到标兵、能手,形成了完整的成长体系。数字法院建设中的人才画像功能,能帮助法院挖掘潜在青年人才,对标标准进行精准培养。2022年2月,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成立以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先进个人于是法官命名的“于是劳模创新工作室”,针对知识产权法律纠纷化解,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社会管理举措。这种“人才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模式,让更多“于是劳模创新工作室”这样的平台不断涌现。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副庭长顾薛磊的“两情三心四理”工作法在少年审判领域广为流传。“两情”唤醒亲情旧情,“三心”以耐心、诚心、公心化解矛盾,“四理”兼顾法理、情理、事理、心理。这种将司法规律与未成年人特点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条线专题培训、定期交流分享、“老带新”“传帮带”,成为少年司法领域众口交赞、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之一。
使命担当
在时代潮头引领司法进步
“让每一次法槌起落都成为时代进步的刻度。”
这些先锋法官的故事,共同构成上海法院的先进典型“新矩阵”:既有王国侠、白云般的为民情怀,也有朱颖琦、于是般的专业精进;既像陆诚、乔蓓华那样拥抱创新,也如周欣、顾薛磊一般坚守传承。
从巡回审判到数字法院建设,新时代上海法院先锋们用行动证明:司法不仅有法律的刚性,更有人性的温度;不仅能定分止争,更能引领风尚。
在服务大局中,他们展现出司法担当。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商事审判庭(破产审判庭)副庭长陆淳推动的“小微企业涉诉信息澄清机制”,被写入《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张卓郁探索的“张江版枫桥经验”,获评全国法院“十大最具创新一站式建设改革创新成果”。
在守护民生中,他们传递着司法温暖。松江区人民法院现执行局副局长、执行一科科长、原车墩人民法庭副庭长虞增鑫用“医者仁心”处理婚内财产分割案,促成二婚老夫妻重归于好;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上海铁路运输中级法院)申诉审查及审判监督庭(研究室、审判管理办公室)庭长吴盈喆在“拉菲”商标案中创新裁判规则,弥补了未注册驰名商标保护的法律空白。
新时代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以他们为代表,一支上海法院先进典型矩阵已经逐渐形成;在他们的引领下,一支“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司法队伍正在成长,为法治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上海力量”。
传承“邹碧华精神”,灯火常在,行者不孤。
了解更多:
《走在前,作表率!“公正司法 星耀浦江”新时代上海法院先锋发布活动举行》
来源丨上海法治报
高院供稿部门:综合处
记者:胡蝶飞
责任编辑:张巧雨
编辑:付欣宇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