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绿油油的稻田,在四团镇新桥村的一间朴素民房里,记者看到了身穿蓝色马甲,正通过智慧养老平台查看实时服务数据的三位“四团阿姨”。两台电脑、一块液晶大屏,构成了这个简易而高效的办公室。大屏幕上,这些老人们的健康数据和服务动态,都会在第一时间,推送到家属、村委与项目负责人手中——这个由公益组织自主开发的系统,已成为连接老人与服务者之间的“数字桥梁”。
65岁的“四团阿姨”唐林珠是土生土长的四团人,两年前,她还是一个只会用老人机,电脑开关在哪也不知道的“智能小白”,如今,她已经是团队中的“技术能手”,熟练掌握了多项数字技能。“我一开始以为只是简单的上门给老人量量血压,没想到竟然要学不少东西!我们以前一直说我们这年纪的人都是‘现代文盲’,但现在不一样了。”她笑着说,“做公益,其实也在重塑自己。”
团队目前共有13名阿姨,每人分管一个片区。54岁的陈鲜红负责新桥村的57位高龄老人。她手持自制的名单册、腕挂便携血压计,每周至少两至三天逐一上门探访,日行最多二十余家。高温天气里,她依然步履不停,一次次走过田埂小路,叩响熟悉的门轻车熟路地招呼:“老妈、爷叔,我来了,来量血压咯。”
量完血压、聊会儿家常,陈鲜红会为老人拍一张照片、录一段语音,连同服务记录一并上传至平台。同一时间,老人的子女便会收到动态提醒。这份及时的牵挂,慰藉了无数不能常伴父母身边的儿女。一位老人家属徐先生感慨:“她们弥补了我们不能常在身边的遗憾,让我们能随时查看父母近况,特别安心。”
而对很多高龄、独居老人来说,“四团阿姨”已是亲人般的存在。92岁的沈连珍奶奶每周期待着她们的到来:“开心的,我等她们来量血压。”81岁的辛桂仙老人说:“一进门看到她们,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
7年间,“四团阿姨”的服务内容也在不断升级。从最初只是简单的上门量血压,了解老人的身体近况,到将上门服务信息传送给村干部、老人家属,为每位老人制作外出“数智紧急联系卡”、用“AI+舌苔”为老人做简单的健康检测分析……点滴创新背后,是公益团队和阿姨志愿者们持续学习的温度和智慧。
而这份温暖的背后,是一场始于2018年的青年公益实践。当时,一批有理想、有技术的中职学生发起“一点公益”项目,深入偏远乡村发现老人的真实需求。而00后的现任项目负责人代倩倩就是这群学生中的一员,她也是项目的初代志愿者之一。
“我们在这个服务的过程中,老人也会把我们当成他自家孙子孙女一样,当时就深深地触动了我们,觉得应该要让我们更多的青年人加入进来,并且关注到我们这样的一批被时代遗忘的老人。”代倩倩介绍,不光是“四团阿姨”,他们还有一批年轻的大学生志愿者。阿姨们带领大学生一起做公益,用“孝”文化牵引两代人的情感共鸣,而青年们则用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效率。从善科技的“00后”到接地气的“60后”,这个多元互补的公益团队让志愿服务成为了一种传承与接力。“未来,我们也会依托我们大学生团队,继续开发一些有关于AI的产品,帮助更多有需要的群体。”代倩倩说道。
据奉贤区民政局统计,目前全区已有147家社会慈善组织。区民政局社会救助和慈善福利科科长卫晓峰表示,政府通过搭建平台汇聚人、物、财力,形成“政府搭台、社会响应”的公益新格局。而在这幅图景中,“四团阿姨”正如一抹温暖的蓝色微光,用科技传递关怀,以学习回应时代,让善行扎根土地,照亮了乡村养老的新路径。
记者:吴口天 石浩南
编辑:夏阳
•end•
往期精彩回顾
2025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奉贤段)交通出行提示
深耕护肤细分领域,为多个美妆品牌提供服务
“虾匝”“立壁角”“磨洋工”……这些开学限定的方言你晓得吗→
速来报名!白露到,一起“diy”秋天的第一份仪式感
从帝王龙袍到百姓餐桌:柘果熟了,乡村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