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纪念馆(百代小楼)三楼举行的“乐耳——聂耳故里的岁月回响”特展,近日迎来展品更新。此前的10件珍贵文物和历史文献藏品已回归云南省博物馆,取而代之的是7件全新的复制品。别小看这些复制品,它们皆是聂耳写给家人、朋友的亲笔信,以及他创作的诗歌、所著文章等,我们不仅能从中探知聂耳的思想变化与成长轨迹,还能领略其字迹、书法的独特魅力,更全面地认识这位人民音乐家。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义勇军进行曲》诞生90周年、聂耳逝世90周年。“乐耳——聂耳故里的岁月回响”主题特展于7月22日开展以来,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前去参观。现场丰富的展品、珍贵的文字和影像史料,以及聂耳用过的笛子、亲笔写的家书等珍贵文物,都让他们驻足流连。近日,因展期到期,10件珍贵文物和历史文献藏品已回归云南省博物馆。为了响应市民游客的观展热情,云南省博物馆和昆明市聂耳墓文物管理所又送来7件展品,虽都为复制件,但也弥足珍贵。
此次换新展品中,有聂耳1928年初在省立师范学校修习社会科学课时完成的试卷,内容围绕“资本主义与社会问题”展开。试卷上,聂耳用工整的字迹梳理出资本主义社会的起源、发展脉络,分析社会阶级关系的转变、资本主义产生路径以及资本集中与垄断趋势。他指出自由竞争与私有财产扩张无限制是资本主义引发社会问题的根源,展现出青年聂耳对社会经济结构与阶级关系的深刻思考,为其日后关注底层民众、创作进步音乐奠定思想基础。
1929年5月30日,聂耳在日记中写下《不敢谓之曰“诗”》。这篇内心独白记录了他当时的迷茫与挣扎。诗中,聂耳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机械的校园生活,以及理想与现实冲突带来的苦闷。“空幻的理想,始终不能给我畅达,恶劣的环境,总是不能被我战胜”,从这些文字里,能感受到他在时代浪潮中的困惑。而诗中反复出现的“绵绵的细雨,滴达,滴达,凄凄的微风,嘻洒,嘻洒”,借景抒情,强化了压抑的氛围。此时虽未找到音乐革命的方向,但他对现实的思索已在文字中扎根。
聂耳致友人张庾侯的信也在展品之列。在这封信里,聂耳坦率回应与王人美的关系,以互称“Dry brother/sister”(干姐弟)的趣事,澄清两人之间是纯粹的姐弟情谊,还提及自己对恋爱的态度,直言“我没有多少工夫消耗于无聊,更没有时间去谈恋爱”,在民族危亡之际,选择将精力投入艺术与革命事业,展现出坚定的理想信念与独立人格。
聂耳手抄的《寒衣曲》曲谱也十分引人注目。《寒衣曲》借《游子吟》诗意,描绘慈母为儿缝衣的场景。聂耳手抄此曲谱,体现出他对这类抒情作品的喜爱,反映其细腻的情感世界,也见证了他在音乐审美和创作风格上的多元探索。聂耳《开矿歌》简谱手稿同样意义非凡,这是他与田汉合作的首部作品,融入民间劳动号子节奏,开创20世纪30年代革命电影歌曲先声,展现其音乐创作上的创新与为劳苦大众发声的决心。
聂耳在日本写给妈妈的最后一封家书,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人的牵挂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信中讲述在日本忙碌而充实的学习、考察、讲演等生活,还提及受到热烈欢迎。特殊的称呼“亲爱的妈妈、哥哥、姐姐”,饱含深情,让我们看到聂耳温情的一面。
“乐耳”特展将持续至10月31日,感兴趣的观众不妨前往百代小楼,透过这些展品,走进聂耳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的成长与热血。
记者:王永娟
编辑:宁平英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