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夜读 | 我的班主任老师(上)

转自:上海杨浦 2025-09-06 22:49:12

TONIGHT

夜读

六十多年前,我家从南市区搬到提篮桥区的虹镇老街,而我仍在南市外马路小学读书。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每天奔波二十公里去上学,时间大多花在路上了。每天一下课,就要急着往回赶,天黑才到家。好在少不更事的我,不知愁苦的滋味。

有人说,你家长对你太不负责。也不怪爸爸妈妈,他们都是文盲。爸爸靠拉橡皮塌车赚点钱养活一家。妈妈每天下午去金陵路贩点酱菜,第二天早上到爸爸那的停车场摆摊头,赚点小钱补贴家用。爸妈总是说有文化没文化到厂里一样工作,从不管我的学习之事。

这虹镇老街,是上海有名的棚户区,一条臭河浜里整天冒着泡泡,臭味薰天。我想上学去,不想白天也待在这里。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朔风呼啸。我每天早晚在凛冽寒风中奔波。没有棉衣棉裤,实在难熬,常冷得发抖。有时为赶路,没做功课受到批评,比寒风刺在脸上更难受。

下个学期开始前,终于决定转学。辗转了几个小学,都不收我这个转学生,最后到岳州路小学。那时全市轰轰烈烈搞公私合营运动。这家小学原是私立,刚转为公立。他们收下我这个穷学生,每学期收六元学杂费。

班主任王秀清老师四十来岁,教我们语文、数学,课堂纪律很好。下课后王老师从不急着回办公室,总是和同学说说话,问寒问暖。因为曾是私立学校,在这里读书的同学家境都不错,穿得光鲜靓丽,只有我一副寒酸相,一眼就知我是个穷孩子。王老师对我这个从外校转来的学生特别关心,时常对我说,有不懂的地方要问。

后来班上成立课外读书小组,王老师让我当组长,我格外高兴。每周三下午课外活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读书讨论。当时我们人手一册柯蓝、赵自写的《不死的王孝和》,使我们潜移默化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由于家里只有一间房,吃、喝、拉、睡都挤在一起。爸爸晚上睡觉要关灯,我没办法做作业,所以常常不参加课外活动,待在教室里做功课。王老师知道后,叫我晚上去她办公室做功课,那里灯火通明,不少老师也在备课或批改作业。办公室里,王老师安排我在一张小桌上做功课,课外作业不多,一个小时就全做好了。

王老师后来看我一直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问我为什么不勤换洗。我不好意思,轻轻告诉王老师,我只有这一身外套。星期天脱下来洗好,晒干。如果下雨,常常要穿两星期。王老师摸摸我的头,轻轻地说:我来想想办法。

后来,王老师通过她的好友、同事欧阳老师,送了我一件大半成新的咔叽蓝中山装。我把衣服拿回家,妈妈直夸王老师好。

春游了,去万国公墓和西郊公园(现为上海动物园),同学们纷纷报名参加。王老师在名单上没有见我的名字,问我:“你怎么不参加春游呀?”

投稿可发至zfk@yptimes.cn

作者 | 何云龙

编辑 | 顾金华

诵读 | 田静

视觉 | 邱丽娜  刘晶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