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三农 > 文章详情

专家话节气丨白露:沪上秋凉中的时序诗篇

转自:上海三农 2025-09-07 09:33:15


程安霞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瓯江特聘教授

当北斗七星斗柄西指而太阳行至黄经165度,白露悄然降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曰:“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白露不是秋的极致,而是暑气消退、秋意渐浓的过渡,正所谓“白露含秋,凉意潜生”。天气日渐转凉,昼夜温差渐大,夜间水汽遇冷凝结成细小水滴,密集地附着在植物茎叶或花瓣上,晶莹剔透,故名“白露”。


此时,沪郊稻田泛起金浪,老城厢巷弄飘来桂香,伴着秋阳穿过梧桐叶的斑驳光影,共同晕染出申城的秋日序曲。

玉露迎秋:诗词里的千年意象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为白露披上了一层诗意薄纱。在文人雅士的诗词世界里,白露从来不是单薄的节气符号。“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中借白露茫茫的秋景,勾勒出空灵幽缈的浪漫情愫。


白露,是金风拂过衣襟的清冽,晨露轻沾草木的温润,也是藏于字间的时光密码。既有对时节流转的细腻洞察,对人情冷暖的深沉感思,更有对生命与生活的深邃哲思,在秋意渐浓中晕染出悠长的韵味。


李白在《玉阶怨》中写下“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以露湿罗袜的寒凉托出深宫孤寂;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慨叹,让白露成为乡愁最贴切的注脚;韦应物“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的低吟,更将手足牵挂浸满白露的清寒。


元稹在《白露八月节》里观“露沾蔬草白”,感“惊看两鬓毛”,于农事辛劳中品咂人生况味;张耒在《晨起》见“园林白露浓”,在“寒丛蛩响”与“秋屋叶声”中道出“更老心犹壮”的生命韧性。贾岛“林木含白露,星斗在青天”的简淡,雍陶“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的静谧,又让白露浸润了禅意的空明与悠远。

田畴育实:秋收前的农事密码

在长久的农耕实践中,民间早已摸透了时节的“脾气”——白露前后的天气变幻,俨然成了预判作物丰歉的“晴雨表”。

若此时节,晨有清露薄雾或天朗气清,便预示着稻穗将颗粒饱满、丰收在望。“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齐”,露色越浓,稻禾长势越齐整;“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晴好天气能让稻谷沉淀出莹白饱满的质感;“白露三朝露,好稻满大路”,连朝露落更成了丰年的吉兆。可一旦白露前后降雨,便成了农人的心病:“白露雨来苦一路”“白露雨,偷稻鬼”,这被称作“苦雨”的白露雨,会让灌浆的稻谷受潮发霉、遭虫蛀蚀,好好的收成转眼便可能折损大半。


上海地区各地普遍都有白露日忌雨忌风的说法,清朝康熙年间的《上海县志》卷一《风俗》记载:“八月白露日雨主损菜,谚云:‘白露日雨,到一处,坏一处。’”意即白露当天若降雨,不仅稻谷受影响,连田间蔬菜也会遭灾,凡被雨水淋过的菜地,作物长势便会受损,到一处坏一处。

食养应时:物候节俗中的生活智慧

这份“转凉通知单”中,古人将其总结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此时节,鸿雁列队、燕子辞巢,候鸟们循着渐凉的风启程南飞;百鸟也忙着衔啄干果、囤积粮食,以备过冬。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沪上百姓对这份“凉意”有敏锐感知。沪谚“白露身不露,赤膊变猪猡”便是生动的提醒:到了白露,再不能像盛夏那样赤膊露体,否则容易着凉受寒。


除了起居避寒,白露时节的节俗还藏着对健康的期许。“收清露”便是极具仪式感的习俗。《本草纲目》卷五十二记载:“百草头上秋露,未晞时收取,愈百疾,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对清露的珍视,在上海衍生出独特的“天灸”习俗:清晨,人们收集未干的露水磨墨,轻轻点在孩童额头,相传能祛病消灾。清朝康熙年间的《上海县志》卷一《风俗》中明确记载:“八月朔日,收露水磨墨,点小儿额,谓之‘天灸’”。此外,在崇明地区,家中若有孕妇,长辈还会特意割取带露的苦草妥善储藏,待产妇临盆后煎汤饮用,寄托着顺遂生产的美好心愿,让自然的馈赠化作守护生命的温暖力量。


白露有“食白润燥”的传统。人们通过食用温润食材,以应对秋燥带来的不适。沪上人家的餐桌早已备好应季食材:银耳、山药、百合、莲藕、板栗、莲子、雪梨、甘蔗等。白萝卜鲫鱼汤、银耳百合莲子汤、冰糖雪梨汤,这些看似朴素的膳食皆循着“润”与“收”的原则,将养生融进一日三餐。


“白露吃三白,一年病不来”的俗语在申城流传甚广,青浦地区尤其偏爱茭白、菱角、莲藕这“本地三白”,或清炒或炖汤,用当季鲜食迎接白露;崇明岛则有“白露吃鸡”的讲究,这天要给孩子吃隔水蒸熟的童子鸡,男孩配母鸡、女孩配公鸡,再佐以黄酒、生姜去腥提鲜——温性的鸡肉能温中补脾、益气养血,既应了“贴秋膘”补身的需求,也藏着“大吉大利”的吉祥寓意。


崇明岛自古有“白露酿五谷酒”的习俗,当地人称其“白露米酒”或“甜酒酿”,米香混着酒香,入口温和绵甜,待客时斟上一杯,暖身又暖心;寻常人家还爱用它搭配食材——煮熟的汤圆裹着酒酿的清甜,鸡蛋卧在酒液里嫩滑入味,再撒上一勺糖桂花,一碗米酒汤圆或米酒水潽蛋,便是秋日里最惬意的点心。


对于老茶客,白露的仪式感藏在一杯“白露茶”里,“白露茶胜参汤”的说法绝非虚言:经过盛夏酷热的茶树,在白露前后迎来生长黄金期,此时采制的茶叶口感平和,既无春茶的青涩,也无夏茶的苦涩,泡上一壶细品,生津除燥,恰好顺应了秋日养收的需求。



策划:董言笑 朱冬冬 欧阳蕾昵 施勰赟

统稿:贾佳 施勰赟 

海报设计:宋雨迪

支持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