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咳嗽咳痰伴发热胸痛
静脉抗感染治疗效果不明显
肺叶存在占位性病变
莫慌,这个可能是“娘胎里”带出来的
——肺隔离症
陈先生(化名)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平素身体健朗的他,近期反复出现咳嗽咳痰伴发热的症状,经CT检查提示:左下肺多发空腔影,随即予以静脉抗感染治疗,期间症状虽略有缓解,但复查CT提示:左肺下叶出现囊实性团块,且较之前密度有所增高,支气管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增强CT提示:左肺下叶存在占位性病变。
由呼吸内科联合胸外科、放射科组成的MDT团队开展多学科会诊,并进一步进行了CT血管造影检查,结合其症状与临床表现,诊断为左下肺占位性病变(肺隔离症可疑)。为进一步治疗,陈先生由呼吸内科转入了普外科,并在全麻下施行胸腔镜左肺下叶切除术联合胸腔闭式引流术。
手术采用单孔胸腔镜技术,在不足3cm的切口下完成异常肺组织切除及体循环血管离断。术后病理提示,符合叶内型支气管肺隔离症。
目前,陈先生已顺利出院。
“肺隔离症”科普时间
肺隔离症是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肺发育畸形,其主要特点是一部分肺组织与正常肺组织相隔离,且不接受肺动脉分支的血液供应,而是由体循环的异常血管来供血。男性略多于女性(约1.5:1)。
肺隔离症的分型与临床表现
肺隔离症根据病变位置和胸膜关系分为:叶内型(ILS)和叶外型(ELS)。其中叶内型较为常见。
叶内型(有症状型)
位于正常肺叶内,与正常肺共享胸膜。多见于左下肺,常伴有反复的肺部感染或压迫周围组织等症状。临床表现包括:
反复发作的肺部感染:这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咳嗽、咳脓痰、发热、胸痛等。
咯血:由于异常血管脆弱或感染侵蚀血管导致。
咳嗽、气促:感染或病变较大压迫周围组织时出现。
叶外型(无症状型)
独立于正常肺组织,有自己独立的胸膜,较少出现感染相关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很多病例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的(如做X光或CT检查其他疾病时)。
儿童ELS可能因合并其他先天性畸形(如膈疝、先天性心脏病等)而在检查时被发现。
肺隔离症的诊断“手段”
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这是目前最常用的无创诊断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肺内异常病变的形态(囊性、实性、囊实混合性),异常供血动脉的来源、走行、直径和数量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于不宜接受辐射的儿童或孕妇,MRA是很好的替代选择,也能较好地显示异常血管。
超声多普勒:尤其在胎儿产前检查中,可以发现ELS,表现为均匀的强回声团块,并能探测到来自主动脉的异常血流信号。
血管造影:曾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因属于有创操作,现已大多被CTA/MRA取代。
肺隔离症的治疗方法
肺隔离症的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原则:有症状者以手术根治为主,无症状者可观察随访,具体方案需结合影像学、病理及患者身体状况,由胸外科、呼吸科医生共同评估制定。
✦
编后语
✦
肺隔离症的核心症状以“反复肺部感染”为标志,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等,且感染易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无症状者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病变。若出现“同一肺叶反复感染、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痰中带血”等情况,需及时做胸部增强CT等检查,排查肺隔离症可能。
上海市“好记者讲好故事”宣讲活动举行,宝山融媒记者现场讲述→
编辑:潘乔雨
资料:上海市宝山区仁和医院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