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徐汇通 > 文章详情

红韵颂|悠悠战友情

转自:徐汇通 2025-09-07 17:01:24

编者按:今年5月至7月,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开展“光荣之城”2025上海红色文化季活动。徐汇融媒各平台同步推出形式丰富的红色文化主题宣传活动。《徐汇报》副刊“桂花苑”开设“红韵颂”征文,在红色文化季里先后刊载了九篇相关题材原创作品,将陆续在上海徐汇微信平台推出。

上海市有个徐汇区,徐汇区有个六院,六院有个骨科,骨科有个医生,他的名字享誉中外:于仲嘉。

那年,我第一次见到他——高大魁伟、声音洪亮、眉毛又黑又长。当得知我刚从部队转业,他笑着用右手点点我说:“我可是老兵,你是新兵蛋子。”幽默的话语让我像是又回到了军营,我将两腿并拢并说:“报告首长,新兵小顾前来报到,敬礼。”

其实在见到于仲嘉之前我已经做过功课。我知道于仲嘉1929年10月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祖籍山东文登。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成为了一名卫生员。看到战友们因受伤导致残疾,他立志从医。1959年,他本科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并成为了一名医生。

我看到于仲嘉感到特别亲切,仿佛见到了我的父亲。我的父亲也是军人,和于仲嘉的经历很相似,是京剧《沙家浜》里卫生员的原型,他们俩都是战争中的卫生员,且都是看到战友伤残而拿起了手术刀。

当然,父亲的名气可是没有于仲嘉响。

于仲嘉曾经为一名失去左手五个手指的年轻农民小董再造了五个手指。当年经过长达12个小时的紧张操作,手术获得成功。术后,小董开始了艰苦的训练。经过一个月的努力,他的再造手逐渐恢复了勾、抓等能力。半年后,他能够用“新手”握杯子、吃饭、下棋和写信了。

这是于仲嘉在世界医学史上第一次将患者自己的足趾移植到前臂截肢的残端,再造出了有感觉、能活动的“新手”,国际友人将其誉为“中国手”。于仲嘉发明的“手或全手指缺失的再造技术”,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于仲嘉被誉为“中国手”之父。他后来还研发“手或全手指缺失的再造技术”“桥式交叉吻合游离组织移植术”和“游离组织组合移植术”,使伤者缺失的肢体得以再造、缺损的组织得到修复,并让许多严重毁损的肢体免除了截肢的厄运、残缺不全的肢体恢复了有用的功能。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从而成为了“中国手”的发源地。

那年,我们准备拍摄关于“再造手”的纪录片,我和摄制组来到于仲嘉的家中,其夫人赵女士为我们包了小圆子。

我曾经和摄制组一起为许多位专家拍摄过纪录片,印象最深的是每次拍摄于仲嘉的纪录片,他总是认真地听导演的讲解,常常是“一条过”,我真佩服于仲嘉的淡定从容,并为他翘起大拇指。

2020年4月28日上午,在微信群里得知于仲嘉已在前一天晚上“先期到达那个营区”。作为同事和小辈,和于仲嘉认识后的一个个小故事就那么清晰地出现在了我模糊的泪眼前。

于仲嘉,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显微外科专家、骨科专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终身教授。

于仲嘉,您是我的同事、战友,您是我心中永远的首长。在那里,我们还要在一个营区。我还会两腿并拢并说:“报告首长,新兵小顾前来报到,敬礼。”

相关链接:

红韵颂|以笔为戟,叱咤风云——请记住“左联五烈士”

红韵颂|桃花红雨慰忠魂——赴龙华烈士陵园祭奠费达夫烈士

红韵颂|忆冯瑞祥烈士

红韵颂|生前最后七秒钟

红韵颂|英雄心胆依旧在——参观邹容纪念馆

作者:顾海鹰

编辑:罗时珎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