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将带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聆听50年来中国医疗队在摩洛哥救死扶伤的动人篇章。第十三期特邀嘉宾是毛茜同志。她曾6次参与援摩医疗队工作,曾在穆罕默迪亚分队、拉西迪亚分队和总队部担任翻译,她的经历是中外友好的生动见证。下面,让我们一同聆听她的讲述,感受跨越山海的无私大爱。
跨越15年的中摩友谊
语言是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也是一座桥梁,连接了一段长达15年,跨越沪摩两地11108公里的缘分。
2005年,我高护专业毕业后,在上海医院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2007年,一个人生的重大转折降临——国家卫生部为了解决医疗队法语人才匮乏的问题,在上海的卫生系统发起法语培训项目,选拔了一批28岁以下的年轻医疗工作者。我幸运地成为其中一员,进入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开始了两年的全日制法语课程。2009年,我成为中国援摩洛哥医疗队的一员(翻译)。
摩洛哥拉西迪亚是个毗邻撒哈拉沙漠的小镇。2010年的一天,我遇到了纳吉普——一个十二三岁模样的少年。彼时初见,他默默地站在角落,看着我们医疗队员。虽然很腼腆,但他眼神中那丝好奇和渴望让我触动。我试着和他打招呼,没想到他居然能说几句简单的中文。这让我不禁产生了好奇:这个小家伙是在哪学的中文?
谜底揭晓,缘分始于小小的乒乓球。1996年,援摩拉西迪亚医疗队队员们经常在纳吉普家中做客。每次见面,队员叮嘱纳吉普的妈妈准备“热水”。大家围坐一桌,聊着各自的生活,谈论各自国家发生的事情,时不时也会传来阵阵笑声。
纳吉普的母亲经常被邀请到医疗队驻地和队员一起打乒乓球。那张小小的乒乓球桌,成了彼此的心灵碰撞点。每次挥拍,仿佛不止是在运动游戏,更是在打破两国之间的隔阂。
1998年,驻拉西迪亚医疗队员完成援摩任务。临别在即,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离愁,一双双对望的眼中尽是挥之不去的泪水。纳吉普的母亲看着即将天各一方的“中国亲人”泣不成声。天涯海角,还会再见到曾带给她无尽温暖的中国医生吗?
一旁,年幼的纳吉普默默向队员们挥手告别,眼中透露出坚毅的目光,此刻,谁也不知道这位摩洛哥少年心中埋下了一个怎样坚定的信念。
至此,纳吉普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中文,甚至求助远在荷兰的阿姨找寻中文学习资料。她的母亲也穿梭在仍留在拉西迪亚医疗队的队员中,为儿子寻找中文老师。
幸运的是,一位穆莱·阿里·谢里夫医院的朋友将纳吉普引荐给了廖翻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廖翻译悉心指导这个聪明的孩子,并激励纳吉普在高中毕业后来到首都拉巴特,成为拉巴特孔子学院首批学员之一(这是中国政府全球推广中国文化战略的一部分)。在孔子学院,纳吉普的中文突飞猛进,他设定了一个新的目标——去上海,去这个中国的国际大都市,继续深造,追寻自己的梦想。
在董鸣总队长的协调与孔子学院教师的帮助下,纳吉普赴上海外国语大学继续深造(2014-2015年学习汉语,2015-2017年读硕士)。毕业后,他选择在上海工作生活,成为了两国文化交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2023年,当我得知纳吉普从上海回摩洛哥庆祝宰牲节时,我简直不敢相信。时光流逝,他早已不是当初那位目光闪烁、不谙世事的少年,而是一个在异国他乡有梦想敢拼搏的年轻人。为了延续这段跨越时空的友谊,范晓盛总队长带着中国特色的食品和纪念品,组织我们前往纳吉普的家乡,在宰牲节这个充满亲情的节日里,共同庆祝这份深沉的情感。
那一天,我们的心紧紧相连,我相信岁月没有带走任何东西。这不仅仅是一场节日的聚会,更是一次心灵的归属与团圆。如今,纳吉普依然在上海工作生活,我们像亲人一般紧密联系。那份跨越山海的友谊,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愈加深厚。
都说,时间给煤炭的定义是钻石,大海给贝壳的磨砺是珍珠,所有璀璨光芒的背后必定经历了时间的磨砺。
这段情谊已然超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隔阂,成为了我们心灵深处无法磨灭的一部分,永远铭刻在生命中。
更多阅读☞
我的梦想 我的塔扎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忘不了的马莱克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援摩医疗之根”塞达特新驻地落成记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跨越时空的医疗援助记忆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寻找援摩的足迹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跨越山海的三十年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50年医术仁心连山海丨《上海医生在摩洛哥(1975-2025)》新书首发
欢迎本市卫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关科普文章与视频等经所在科主任审阅后,投稿至单位宣传部门,经宣传部门提交“健康上海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