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不少白领在观察舌苔时,发现舌头边缘带着一圈淡淡的“牙印”——这在中医里叫“齿痕舌”。大华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黄伟提醒,别觉得只是舌头“挤到牙齿”那么简单,它可能是身体给你发的“求救信号”。
齿痕舌的幕后推手:
你的职场习惯正在“泡发”脾胃
久坐伤肉,肌肉归脾管:气血停滞如死水,脾运化水湿能力锐减。
思虑过重,焦虑困脾脏:脑力风暴=脾胃加班,消化功能被“后台占用”。
冷饮空调,寒邪直中腹:冰美式+17℃冷气,脾阳如遭“速冻打击”。
外卖油腻,湿浊内生:高油高糖工作餐,给脾胃戴上“呼吸面罩”。
熬夜透支,气血化生难:肝血暗耗,脾失能量供给。
齿痕舌背后的真相:
脾虚湿盛是根源
中医认为,舌体胖大,边缘被牙齿长期挤压形成齿痕,其核心原因在于:
脾气虚弱:脾主运化,负责代谢水湿。脾虚则动力不足,水湿内停,如同河道淤泥堆积,水流不畅。
水湿泛滥:停滞的水湿反过来阻碍脾的正常功能,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湿气更盛,舌体被水湿“泡发”变得胖大。
阳气不足:脾阳是推动水湿代谢的能量。脾阳虚则温煦无力,如同冬日阳光不足,湿寒更易凝聚。
何时需要警惕?
这些“信号灯”亮起请及时就医!
齿痕舌本身是警示,若伴随以下症状,提示问题加重,需寻求专业中医师帮助:
消化系统告急:长期食欲不振、饭后腹胀明显、大便长期稀溏不成形或粘马桶难冲净、经常性腹泻或排便不畅。
身体沉重警报:持续疲倦乏力、即使休息后也难以缓解,头昏沉如裹湿布、四肢酸沉抬举费力,面部或下肢明显浮肿。
湿气弥漫表现:口中黏腻不清爽、舌苔厚腻(白腻/黄腻),女性白带异常增多且质地稀薄。
症状持续加重:上述症状持续存在超过2~3周,或进行性加重,自我调理效果不明显。
日常调理:
从“祛湿健脾”入手
如果只是单纯齿痕舌,没有严重不适,试试这些中医方法帮身体“减负”。
中药茶饮方:
①通勤消肿饮:炒薏米15g、玉米须5g、陈皮3g,保温杯焖泡,对抗晨起浮肿。
②抗压健脾茶:茯苓10g、玫瑰花5朵、炒麦芽10g,沸水冲泡,缓解焦虑型腹胀。
③空调房暖胃方:生姜3片、红枣2颗(撕开)、红糖5g,驱散腹部寒气。
④四神汤(煲汤方):茯苓15g、山药15g、莲子10g、芡实10g,加瘦肉或排骨炖汤,每周2~3次。适合脾虚、容易腹泻的人。
职场餐饮红黑榜:
绿灯食物 | 红灯陷阱 |
南瓜小米粥(早餐) | 冰拿铁+可颂 |
山药排骨汤(午餐) | 麻辣烫+冰奶茶 |
茯苓薏仁奶昔(加餐) | 奶油蛋糕+气泡水 |
清蒸鲫鱼(晚餐) | 炸鸡啤酒宵夜 |
外治法:简单穴位按起来
①足三里:膝盖下3指,胫骨外侧,每天按揉2分钟,健脾养胃“第一穴”。
②阴陵泉:膝盖内侧凹陷处,按揉3分钟,帮身体排水湿。
③艾灸关元穴:肚脐下3寸,每周2次,每次10分钟(避开经期),温阳散寒,适合怕冷、手脚凉的人。
生活起居调护:
筑起健康堤坝
饮食有节:
忌:寒凉生冷(冰饮、大量生冷瓜果)、油腻肥甘(油炸、红烧肉)、甜腻黏滑(奶油蛋糕、糯米)、过度饮酒。
宜:性平温和、健脾利湿之品,如薏米、山药、莲子、芡实、小米、南瓜、鲫鱼、白扁豆、冬瓜、玉米须。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
运动有度:
选择温和有氧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瑜伽。微微出汗即可,避免大汗淋漓反伤阳气。坚持规律运动,促进气血流通,助湿排出。
起居有常:
避潮湿:避免久居潮湿环境,阴雨天减少外出,及时更换汗湿衣物。
畅情志:思虑过度伤脾。保持心情愉悦,学会减压。
重保暖:尤其是腹部、腰部、足部保暖,避免寒邪直中脾胃。
保睡眠:保证充足、规律的睡眠,不熬夜(建议23点前入睡),利于气血生化。
日常工作需注意:
①每40—50分钟离开工位:接水、爬楼梯3层,促进淋巴排湿。
② 午休20—30分钟:平躺盖毯护住腹部,恢复脾阳动力。
③21点后电子宵禁:蓝光抑制褪黑素,暗耗脾血。同时可以降低大脑神经活跃度,有助于睡眠,修复全身机能及免疫力。
记者:吴会雄
通讯员:黄伟、田露露
编辑:宁平英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