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出行时,阳光是常见的 “伙伴”,但长时间暴露后,若皮肤出现发红、起水疱、又痒又痛,甚至脱屑、变黑、长斑,难免影响状态。有时明明做好了防护,却还是难逃“变黑”命运……
阳光明媚时,穿得少还是多更舒适?沙漠地区的民族为何在阳光下仍裹着头巾长袍?
想在享受户外时光的同时保持肌肤良好状态,不妨听听皮肤科医生的专业建议。
揭秘皮肤“黑化”原因:谁是黑色素的背后推手?
皮肤发黑,本质是黑色素细胞活化、黑色素分泌增加,主要有以下几大诱因:
(1)紫外线触发:黑色素能吸收和散射紫外线。当过量紫外线刺激黑色素细胞时,为避免人体DNA受紫外线破坏,皮肤会启动自我防护机制,促使黑色素细胞制造更多黑色素。
(2)雌孕激素催化:女性孕期或服用含雌孕激素的药物,会加速黑色素生成。
(3)局部外伤炎症:皮肤遭遇外伤、摩擦或处于炎症修复期时,常激活黑色素合成关键酶——酪氨酸酶,进而引发炎症后色素沉淀。
(4)环境因素:皮肤温度升高会显著提高酪氨酸酶活性,促使黑色素分泌增多;同时,高温还会增强黑色素细胞功能,加速黑色素向表皮转运。这也是即便做好严密防护,仍可能变黑的原因之一。
解析阳光:人体健康的 “双刃剑”
阳光包含多种波长的光谱,除了肉眼可见的可见光,还有不可见的紫外线和红外线。可见光让世界呈现五彩斑斓,红外线提供热能,而紫外线作为阳光中能量较高的部分,堪称 “双刃剑”——适量接触有益健康,过量暴露则危害极大。
根据波长不同,紫外线可分为 UVA 和 UVB。
UVA:能穿透玻璃进入室内,直达皮肤深层,缓慢破坏胶原蛋白和弹力纤维,导致皮肤松弛、产生皱纹,是引发肌肤光老化的 “隐形杀手”。
UVB:主要作用于皮肤表层,会造成皮肤发红、疼痛、起疱、晒黑,是晒伤的主要 “元凶”,还可能破坏 DNA,增加皮肤肿瘤的发病风险。
过量暴晒不仅会让皮肤变黑、老化,还可能诱发多种皮肤疾病!比如光敏性皮肤病(如慢性光化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等)。若食用或接触芹菜、无花果、香菜、柑橘、柠檬、茴香、苋菜、灰菜等光敏性植物,或泥螺、蚌类等光敏性食材后暴晒,可能引发植物日光性皮炎;使用某些药物再接触阳光可引起光感型药疹;更严重的是,紫外线过量暴露还可能导致日光性角化病、鳞状细胞癌、黑色素瘤等皮肤恶性肿瘤或癌前病变。
不过,适度日晒对人体健康也有诸多益处。
(1)促进钙质吸收:常说的 “晒太阳补钙”,实际是UVB将皮肤中的某种胆固醇转化为活性维生素D3,这种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调节骨骼中钙的沉积与释放,维持血液中钙浓度稳定。
(2)调节免疫功能:活性维生素D可激活免疫细胞,还具有抗炎作用。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脱发、银屑病、白癜风等多种慢性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体内维生素 D水平偏低相关。
(3)改善情绪状态:阳光能刺激大脑分泌 “血清素”——这种被称为“快乐因子”的物质,可帮助缓解负面情绪,让人心情舒畅。
防晒着装指南
人体正常体温约 36-37℃,当外界气温高于体温时,身体会通过出汗、汗液蒸发来散热。若皮肤直接暴露在强烈阳光下,会加速热量吸收,让人更觉闷热。此时,长袖衣物的优势便凸显出来:一方面能物理遮挡阳光,避免其直接照射皮肤;另一方面,宽松衣物可形成空气隔离层,隔绝外界热空气。
选择衣物时,材质和颜色也有讲究。透气性好的天然材料,如棉、麻等,是户外优选,既能有效隔热,又能帮助汗液蒸发。深色衣物易吸热,穿着时易有闷热感;浅色衣物可反射阳光,搭配宽松的棉麻材质,能带来更舒适的穿着体验。
科学日晒与防晒:做好这几点,安心拥抱阳光
古人有“三伏天晒背”的说法,现代人该如何科学晒太阳呢?
选对时段:避开上午10点-下午4点紫外线高峰时段,优先选上午9点前或下午4点后;可通过“影子长度判断法”辅助——影子短于身高时,紫外线过强需避晒。
控制时长与部位:温和时段暴露背部、四肢伸侧等厚皮肤部位10-15分钟,即可满足身体对维生素D的需求。肤色深者可适当延长,肤色白者需“见好就收”;有光敏性疾病史、接触过光敏性食物或药物者,切勿暴晒。
“躲”——避开强光:合理规划出行,尽量避开紫外线强烈的时段外挡:物理遮蔽:用防晒帽、防晒衣(优先选 UPF 40-50 的产品)、太阳镜等做好遮挡,尤其留意耳朵、颈后等易忽略部位。出。
“挡”——物理遮蔽:用防晒帽、防晒衣(优先选 UPF 40-50 的产品)、太阳镜等做好遮挡,尤其留意耳朵、颈后等易忽略部位。
“涂”——规范用防晒霜:防晒霜是最后防线,日常通勤选 SPF 30 PA+++,长时间户外选 SPF 50 PA++++;出门前 15-30 分钟涂抹,面部用量约 1 枚一元硬币大小,全身约 1 个小酒杯量,每 2 小时补涂 1 次,阴天、室内靠窗或开车时也需使用。
阳光并非 “洪水猛兽”,而是生命能量的重要来源,掌握科学方法,就能在享受户外乐趣的同时,让肌肤保持健康透亮。
作者:韩毓梅 指导专家:杨骥
点击“阅读原文”
别再吃了!藏在日常饮食中的3个“健康杀手”,很多人没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