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联合上海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共同设立的2025年上海临床研究创新奖颁奖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该奖项旨在表彰具有重大临床应用价值的临床研究创新成果。今年我院血管外科符伟国教授和神经内科丁晶教授获此殊荣。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保留弓上分支的关键技术与临床应用》
符伟国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符伟国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破解累及弓上分支、近端锚定区不足的复杂胸主动脉夹层(占比约40%)微创治疗难题。从无到有创立中国微创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建立全球最大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数据库(5570余例),将主动脉夹层手术死亡率从传统治疗的15-45%降至1.3%,截瘫率由25%降至0.8%,实际推动了中国微创主动脉外科的快速发展。
国际首创性提出“支架源性破口”概念并揭示其血流动力学机制,革新手术策略与支架设计,显著降低并发症;首次阐明主动脉壁内血肿造影剂早期局灶性增强与预后的关键关系。构建了基于FCE特征的风险分层体系,推动IMH诊疗从“一刀切”向个体化精准策略转变,相关原创成果发表于Circulation、JACC等期刊,引领国际认知。创新构建精准微创体系,首创个体化投射角度测量法及AI风险预测模型,实现精准治疗。团队牵头制定《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主编多部权威专著,奠定行业规范。团队十年腔内治疗院内死亡率仅2.7%、并发症率7.6%。
团队自主研发并全球推广具有划时代意义的Fu系列腔内介入器械(Fustar可调弯鞘、Fusmart可调弯导管、Futhrough针刺原位开窗系统、Fabulous胸主动脉支架系统),实现弓上分支高效生理性重建,极大拓展锚定区,操作简便,使得单分支重建时间缩短至15分钟。原创的Fu系列腔内产品获得美国FDA、欧洲CE和中国NMPA认证,销往35国,累计应用超6万条,产值超4200万。
创建国内首家“腔内血管外科中心”和“国家卫健委外周血管介入国家级培训基地”,每年多次主办国内、国际学习班,帮助全国47座城市的98所三甲医院建立起系统的诊疗体系,提高了全国主动脉疾病的整体治疗水平。
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成果被国际指南引用,引领全球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发展。作为我国首位血管外科博士和学科重要领军人,符伟国教授领衔团队成果获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极大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影响力。
《脑控闭环硬膜外电刺激改善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丁晶教授
脊髓损伤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我国有374万脊髓损伤患者,每年新增近9万人。患者群体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大部分损伤是永久性的,往往需要终身与轮椅或病床为伴。脊髓损伤导致的瘫痪、感觉丧失或异常、大小便失控、体温调节障碍、性功能障碍、疼痛……等等残障,常需终身护理和康复,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是巨大负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汪昕/丁晶教授团队从体系化与精准化出发,成功构建 “多模态数据采集 - 智能分析决策 - 精准干预反馈 - 神经重塑追踪”全链条闭环神经环路重塑体系,为脊髓损伤患者下肢功能重建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1. 国际首创智能步态监控远程调控模式:突破传统时空限制,通过实施监测采集患者步态数据,经人工智能分析处理,动态实施反馈调整参数,构建患者步态实时远程数据采集 -分析决策 - 干预调整 - 状态反馈的动态调控体系;
2. 创新智能影像范式,首次提出基于脑电的事件相关电位驱动下肢运动的创新理念,建立脑电 - 肌电 -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多模态检测系统:通过fMRI定位脑区、高密度脑电电极捕捉运动相关皮层电位,下肢肌电电极验证肌肉响应,实现 “运动意图 - 神经激活 - 肌肉动作” 的全链路量化;
3. 验证高度集成的一体化协同闭环神经调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的作用:在加福民教授团队提供的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持下,全球率先完成3例脑控闭环硬膜外电刺激技术的临床实践,助力瘫痪患者恢复下肢自然主动控制能力,使其在辅助下重获站立、行走功能。项目研究团队继续优化技术,发展自主专利的无创脑控闭环技术,促进世界各国就诊患者恢复站立行走功能。
该项目牵头制定专家共识2部,提出规范化技术应用标准;申请6项授权专利(1项已转化);举办相关学习班 6 次,培训4000余名学员;在国内外大会主题报告8次。项目相关成果在全球30余家权威媒体深度报道(覆盖科技、医疗、民生等多元维度),全网传播上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