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青海省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收到了一批价值14万元的图书,学校的“梦想教室”也即将投入使用。这些“爱的礼物”,来自千里之外——孩子们惦记着的上海“常校长”:上海市大同中学副校长常途。
2022年7月底,常途随上海市第五批援青联络组抵达青海,开启了为期3年的教育援青征程,担任青海省果洛州教育局党委委员,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也是当时上海“组团式”教育支援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团队的领队。
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藏族学生占比高达97%,其中70%来自牧区。为解决当地农牧区孩子上学难问题,在上海市的援助下,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于2019年9月1日正式开学。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援建也是上海“组团式”教育帮扶的生动缩影。
“要让果洛孩子跟上中国式现代化步伐。”这是常途来到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后,最急迫的愿望。抱着这样的信念,他牵头募集爱心资金近100万元,在学校创建人工智能实验室。实验室创新融入地域特色——唐蕃古道主题赛道串联历史人文,新能源展示沙盘聚焦果洛玛尔挡水电站。沪青两地学生通过共享大同教育集团开发的课程,在代码编程与科技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教育部公布的首批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中,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榜上有名,成为全国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中为数不多的民族学校。
同时,常途深耕生态文明教育,在学校建成“从长江到江源,与自然共生”生物多样性科普基地。他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生态调研,将孩子们拍摄的高原野生动物视频、三江源生态照片等纳入基地布展,让本土实践成为最生动的生态教材。
常途还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与青海省中医院共建“百草园”——一片集劳动教育、药用植物科研、科普观赏于一体的园地。学生在辨识藏药、种植草药的过程中,领略中医药智慧,让国粹精神与民族团结理念深植心田。
传递温暖共育情感
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行走的课堂”成为新的育人特色品牌:常途利用黄浦区援青个人工作经费,每年出资组织品学兼优的学生赴上海开展“沪果情 同心缘”红色研学。从中共一大会址的百年党史寻根,到钱学森图书馆的科学家精神感悟,从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科普体验,到与本地学生同上一节课,让孩子们带着“为何能有此机会”的问题启程,在认知升维中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在赴“两弹一星”教育基地途中,他亲自领读科学家传略,与学生共悟“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爱国精神。常途还积极联动上海后方资源,为学校争取到120余万元资金注入,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屡创佳绩共创未来
在常途的带领下,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青海省美育示范学校”“青海省数字化校园示范校”等诸多殊荣。上海市第五批援青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组团式”教育支援团队荣获2024年“上海市工人先锋号”和“光荣与力量——2024感动上海年度人物”称号。常途获评“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青海好人”称号。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在高考中屡创佳绩:2025年参加秋季高考的125名学生中有115人被录取为本科,其中一大批学生考入重点院校。更令常途感到欣慰的是,这些来自果洛的孩子们纷纷表示,愿意学成之后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3年来,常途平均每年在青海的时间超过300天。当被问及援青最大的收获时,他说:“看到学校的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是我最大的收获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