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暖心育人故事、发布教育系统人才关心关爱工程、倡议共建健康教育生态……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今天(9月9日),沪上多区举行教师节庆祝活动。
“我是何其有幸,能够认识你,洛洛。今天,和你一起走上舞台,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知道你的故事,认识你阳光的家,认识被称为‘渐冻症娃’的你。”黄浦区庆祝第四十一个教师节大会上,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推着坐轮椅的邹维洛走上舞台,分享了他们的故事,会后,在微信朋友圈写下了这段话。 邹维洛在一岁不到时就被诊断出患有脊髓性肌萎缩症,也就是俗称的“渐冻症”,但幸运的是,他的爸爸妈妈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一家人整整齐齐去面对。”因此,曾被医生预估3岁的人生因为爱的力量,在持续拉长。 到了上小学的年纪,维洛来到了卢湾一中心小学,在这里,他经历了许多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在学校里和小伙伴们一起吃午餐;第一次和同学们去春游、秋游;第一次用仅能动的两根手指“敲”出征文,拿到了人生中第一笔稿费…… 在吴蓉瑾和老师们的眼中,维洛行动不便、说话比较慢,但是一个很会表达爱的孩子。 “我是一颗孤独的星球,在自己的小宇宙里漫游,但我遇见了一群温暖的伙伴,他们的笑脸和陪伴照亮了我的世界。”维洛说道,“毕业后,我也将带着这份爱前行,用我的努力回报母校。” 情感教育是卢湾一中心小学的一张名片,学校坚持20年举办“中国人过中国节”系列活动,开展“约会劳模”活动、组建“红喇叭”讲解队,用爱包容差异、用情滋润着孩子们的成长。 “谢谢你,洛洛,是你鼓舞着我,让我和我的团队一起,全心打造一所爱的学校。”转眼间,维洛已经成为了一名五年级学生,校长吴蓉瑾见证了他的蜕变与成长,无比感慨,“我们是彼此的依靠,也给予了彼此力量,同时,我也要感谢洛洛温暖的家庭提供的支持以及所有陪伴他的老师。” 从事教育工作30年,吴蓉瑾始终践行着情感教育的初心并充分享受为人师的乐趣,“教有真情、育无止境,这是我的信念和使命。” 会上,几位校园长讲述了各自的教育故事。 “我们将校园打造成一座有趣的蓬莱小镇,让孩子们用稚嫩的双脚测量小社会的宽度,从儿童的视角创造和定义不同的童年。”蓬莱路第二小学校长余祯说。 在小镇里,他们可以是医生、消防员、建筑师或梦想家,“我们搭建小镇议事厅,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创建小镇出版社研究院,鼓励他们自主发现。”余祯希望,孩子们能带着小镇赋予他们的自信、智慧、勇敢,去触摸更广阔的世界,点亮更加精彩的人生。 思南路幼儿园园长吴闻蕾从教30余年,始终坚持,用专业的爱,和孩子一起开创有意义的幼儿园生活,“我们用‘思优’理念为每个孩子制定教育计划,让优质教育惠及每一名幼儿。教育不仅是传播知识,更是点亮希望、点亮心灵,相信每一朵小花都能够绽放。” “校园中有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这是用知识和爱铺就的路,作为教育者,我们努力成为学校发展的引领者、教师发展的推动者。”格致初级中学校长王珏谈道。 秉持着“晓之明礼,多才多艺”的办学理念,学校将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和实践育人三者紧密相连,在扬长的培育机制下,发展了女排、弦乐、围棋、科创等特色,“希望学生在丰富的课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让教育更贴合学生的成长需求,我们要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梦想塑造梦想。” “我的教育梦想是让树成树、让花成花,当孩子们离开校园时,带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温暖世界的善意和创造未来的勇气。” “我的教育梦想是,日拱一卒、平凡耕耘,愿我们的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破解困难的勇气、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文化自信的底气。” 9月9日,2025年静安区教育系统庆祝第41个教师节主题活动举行,上海市特级书记,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校长倪继明,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市北初级中学党总支副书记、校长何强带领现场百位全区新教师宣誓,“我志愿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法律法规,履行教书育人职责……” 静安教育始终将教育人才发展放在重要位置,目前,全区拥有正高级教师116人、上海市特级教师45人、特级校长(书记)28人,3人荣获“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5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校长)称号,10人获评上海市“四有“好教师,1人获评“全国最美教师”。近年来,不断优化“五级五层”教师培养体系,完善“515工程”“教育拔尖人才培养”等项目,为不同教龄段的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平台,教师职业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静安区教育系统人才关心关爱工程实施方案(试行)》在活动中同时发布,激发人才发展内驱力,为着力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引才育才生态环境,提升区域教育事业的整体水平。 《方案》包括人才安居关怀、人才奖励支持、全职业生涯培养、医疗健康保障、综合关爱服务五大工程,构建静安教育“物质保障+精神滋养+发展赋能+健康服务”的全链条关心关爱体系,切实提升教育人才的职业幸福感、事业成就感与组织归属感,让“安心从教、舒心乐教”成为静安教育最温暖的底色,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人才根基。 9月9日,虹口区高质量教育建设大会暨虹口区第41个教师节庆祝活动举行。会上发布《虹口区加快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区三年行动方案》。 未来三年,虹口将通过实施思政引领铸魂行动、五育融合深化行动、教育资源集约升级行动、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科学教育引领创新人才培养行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行动、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培育行动、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行动、职业教育高地建设行动、终身教育生态升级行动等“十大行动”,瞄准教育质量跃升、资源效能跃升、创新势能跃升、师资活力跃升、服务能级跃升“五大目标”。 据透露,虹口将尝试探索学生评价“虹口路径”,设立教育部基础教育监测点,构建“爱运动、懂自尊、会学习、敢创新、有志向”五维评价体系,推进大数据与AI支持的教育评价改革。 虹口还将构建小学打通学段资源共享通道,构建小学、初中校舍资源双向调配机制,推动义务教育学校与普通高中就近共享资源。优化学校建设标准,按需建一贯制学校、完全中学,增强资源配置弹性,应对学龄人口“次第过峰”压力。 现场,虹口“朋友圈”进一步扩容。虹口区政府与上海科技馆、上海体育大学合作签约,携手推动学生体质健康和科学素养提升。 同时,虹口区人民政府还联合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体育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福利会、上海科技馆、上海图书馆、上海教育电视台、中华艺术宫、上海市足球协会、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中共四大纪念馆、精武体育馆等18家单位共同发起共建健康教育生态的虹口倡议,破除类别竞争的积极行动,推动教育回归本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一、健全人格。把儿童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当作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认识自我、关爱他人、共情协作。 二、激发创造。把孩子的好奇心当作未来的起点,悉心点燃,引导探索,追逐梦想。 三、家校共育。赋能家长成长,让稳定、和美的家庭成为支持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 四、弘扬师爱。传承教育家精神,彰显清朗师风,共育“大先生”队伍,让教师成为AI时代情感与价值的引导者。 五、变革评价。关注儿童成长过程,严格实施基于标准的教学;用多元评价激发潜能发展。 六、文化润育。让“文化三地”成为固本铸魂的行走课堂;让校园的每一角化身一平米博物馆。 七、汇聚合力。让校园、场馆、社区浸润儿童友好理念,让孩子们快乐运动的身影成为悦动的风景线。 八、拓宽场域。构建馆校共育体系,让各类场馆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让教育发生在每一个专业的场景中。 九、高校赋能。大中小学共建共享育人资源,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十、社会协同。构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汇聚社会资源,使之成为课程共建者、职业发展引导者,让每个学生都能各展其才。 9月9日,“弘扬教育家精神 致敬身边最美教师”——宝山区庆祝第41个教师节“育人故事”报告会在行知中学大礼堂举行。8位校园长、书记与教师代表登台,分享藏在课堂内外、校园上下的温暖育人故事。 上海市吴淞中学校长施忠明从一张百年老照片说起——1922年教育家舒新城在吴淞中学尝试“个性化教育”,这一初心在如今的道尔顿工坊得以延续。艺术教师李秀英主动学习AI技术,牵头“艺术 + AI”项目带学生作品亮相国际舞台;化学教师焉砚主动请缨援滇,用趣味实验点燃山区孩子的求知欲;科技辅导员马新莉跨学科指导学生楼申皓研究“低氧环境对小白鼠的影响”,耗时数月助力其斩获科创大奖、考入清华大学。 “海拔3300米的迪庆高原,每一步都藏着教育的温度。”刚结束三年援滇任务的上海市宝山中学副校长潘斐,讲述了支教团队的动人经历。接手维西一中后,针对当地教育理念固化、青年教师缺经验等问题,团队推出“双导师制”、搭建“数字化课堂”,让上海优质教育资源走进雪山。 上海市顾村中学肖秋风老师为帮傈僳族女孩娜初克服英语恐惧,每天教她用英语说“山泉”“雪山”,还展示上海照片鼓励她“向世界讲家乡故事”,最终娜初在演讲赛上勇敢发声;上海市行知中学张秀岩老师骨折后拄双拐返校,单腿站讲台教“中国梦”,还为穿单衣的学生募集衣物;上海市罗店中学彭雯艳老师发现学生小陈因家贫每天只吃两顿,悄悄发起求助凑齐三年“饭票”,小陈在作业本上写下“将来要做别人的‘饭票’”。 上海市存志附属宝山实验学校校长王燕以“和”文化为主题,展现了“和美教师”的群像;上海市宝山区经纬教育集团总校长郭丽芳分享了三个不同校园的坚守故事;上海市宝山区广育小学校长王建华讲述了两位教师的育人智慧;上海市宝山区顾村中心校校长朱海兵以“三情”教育为脉络,讲述了三代顾小人的传承故事。 上海市宝山区区直机关幼儿园副园长陈燕华带来的故事里,30年教龄的吴珏老师为让孩子们读懂爱国将领事迹,反复泡在纪念馆查阅史料,将厚重历史转化为孩童易懂的语言,绘制绘本时多次红了眼眶。如今,这些红色绘本走进社区,有孩子每天缠着奶奶讲英雄故事,还立志“长大要保护大家”。95后教师金怡佳为创作“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故事,深夜研读传记,面对编辑的严苛修改意见反复打磨插图。 “还有三年退休,更要争分夺秒。”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宝山实验学校教师马林,讲述了即将退休的数学教师吴志标的故事。接手随迁子女班级时,吴老师发现学生小宇躲在后排,家访看到他和祖父母挤在没有像样桌椅的小屋里。此后,他让小宇负责分发午餐并任命其为“后勤部长”,冬天每天带热豆浆和包子给啃冷馒头的小宇,春天带他去农场除草,告诉他“每颗种子都有生命力”。
文字:王佳依、曹轶姗、白羽
图片由各区教育局提供
编辑:芮德贵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