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上海话中“侬到啥河塘去?”为何不问宅基,却说河塘丨闵行情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9-09 22:22:46

时光流转
当年蟠龙塘畔的紫薇花
争相绽放的景象早已成为过往
在书中我们却得以
重新走近紫隄村
领略这方土地独特的人文历史之魅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九季,我们邀请了闵行区实验小学的来诵读《老巷陈香辑·风过紫隄暖》今天,你将听到的是《水系丰沛达四方》。

在上海的方言中,两人相逢,时常会问对方:“侬到啥河塘去?(你到什么地方去)”彼此不问宅基,却说河塘。可见河塘对当时村人的重要性。地处江南,华漕地区有许多河流流经域内,或经过边境的水道,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关联,从而形成了本地的水系。

吴淞江现称苏州河,古名“松江”,又因流域在古代吴国境内,故称之为“吴淞江”。后来不知什么缘由,被人改称莫名其妙的“苏州河”。其发源于苏州市吴江区南太湖瓜泾口,由西向东,穿过江南运河,经过上海市,在今外白渡桥以东汇入黄浦江。全长125公里,上海境内54公里。华漕、诸翟、纪王地区同处吴淞江南岸一隅,史称“淞南”。

吴淞江(资料图片)

华漕的华即是华亭县的华,漕便是漕粮漕运的漕。现代人都喜欢把华漕写成华漕港,似乎没有这个港字就心里不踏实。宋元时华漕是“道接青龙(镇)”的一条大河,可到了清同治年间的《上海县志》记载:“今漕长二里,仅涓滴。”只隔了一个明代何至于此。

明弘治,《上海县志》载:“华漕在(高昌乡)三十保,宋元间道接青龙(镇)。”华漕在东,青龙镇在西,那么这条华漕(大河)无疑是东西向的。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大的一条东西向的运漕大河今天却不见一点影踪,它究竟隐藏到哪里去了?好像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而今天的华漕(小河)是南北向的。真是驴唇不对马嘴了。后来看到了有关吴淞江水系变化的史料,再结合实地的情况反复推敲,方才恍然大悟。唐时的吴淞江从青浦的华潮向东北方向流去(现江桥)再拐了个大弯向南边的华漕淌去。这一拐足足有三四十里路程(史称旧江。江上的桥雅称虬江桥),形成(吴淞江)华潮、江桥、华漕(吴淞江)一只大三角,太费时费力了。于是官府决定开通华潮河口运漕船就直接从华潮运到华漕,这也是华漕名称的来历之一。

到了明代,吴淞江水淤塞得厉害,官府干脆废掉旧江,将吴淞江注入华漕,使华漕变成了吴淞江从华潮(今天华新镇)到华漕镇的这一段。古代的华漕完成了历史使命,这与吴淞江在外滩归入黄浦是一样的道理,应叫水系变化。同治年间的《上海县志》记载没有记错。

蟠龙塘因“其委蛇曲折如龙之盘”而得名。清代的蟠龙塘起自青浦县徐泾,流经小涞港、北横泾,北入吴淞江。本地区处其南北两岸。境内有许多河流曾是她的支流,是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蟠龙塘南北水道图(资料图片)

而据明代《一统志》称盘龙浦。《苏州志》:松江(吴淞江)南岸大浦十八,第一条曰小涞浦,第二条曰盘龙浦……《上海县志》:通江(吴淞江)诸水,以赵屯、大盈、顾会、崧子、盘龙为五大浦。盘龙从府郭东来,绝横塘入泖。其迤东为沙冈、小涞等浦。由此可见到宋元明时的蟠龙塘还是一条大河。

宋人王子昭咏《蟠龙江》诗:“隄旁有人新结庐,轩窗瞰水岂幽居。村童呼渡去沽酒,野叟就船来买鱼。”当年蟠龙塘的景象跃然纸上。

横沥不少人将它写成横沥港,港字又是附会上去的。横沥是吴淞江的重要支流之一,系半天然半人工的“小运河”。因其河流是南北向的,相对于交汇的东西向河流它是“横沥(流)”的,因此得名。横沥向南经七宝、过莘庄、到颛桥、抵北桥、达江川街道、径入南黄浦。因地势西高东低的因素,河流由西向东流者居多,这些河流本身阔阔窄窄深浅不一,相互间或连或断,旱涝流量不均。而这条由南向北贯通的横沥将所有的交错的河道“串”起来,它的最大功能是平衡了其他河流的水位,极大地改善了本地的水系功能。

华漕港应为华漕。严格地讲应该是明代时一条流经华漕镇的南北向小河,由于河流的逐渐淤塞、交通不便,华漕失去原有功能,原本镇上的往来商贸也因此受到影响而衰弱。

郭浦自新嘉里西北蟠龙塘起,南至唐家厍,西折而南过冯家巷、八字桥,分为潮澜、漾澜两浜。又南绝薛家浜(在余家巷西,通小涞浦),至张芳庙前,东出横沥称作唐家浜(也叫王湖),郭浦的郭与姓郭人家无涉,因这条浦在开挖时民工将河泥全部堆积于两岸,年长时久形成如城郭一般高,故称郭浦。后被讹成莫名其妙的“角浦港”“角浦港桥”。郭浦于2006年因建设虹桥交通枢纽被平整。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八们邀请了闵行区实验小学的来诵读《老巷陈香辑·风过紫隄暖》。紫隄不仅有华漕小锣鼓、皮影戏、漆器艺术等民间传统艺术,还流传着大量诸如谢家巷头大银杏、吾东殿、纸兵纸马以及半节金链条等民间传说,这些情节跌宕的民间故事折射出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本书作为“发现闵行之美”文史丛书“老巷陈香”辑的组成部分,主编收集、整理、撰写了大量关于紫隄风物、民俗和历史故事,来还原这块土地的历史风貌。

2025年8月起,第二十八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闵行区实验小学畹町校区 黄是知

编辑:陈依婷

初审:岳顺顺

复审:林心怡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