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三农 > 文章详情

上海首个肉鸽新品种今日正式发布!十年攻坚破解种源“卡脖子”难题

转自:上海三农 2025-09-09 22:23:35

在上海,每年有超过3000万只乳鸽走向市民餐桌,却鲜有人知道,这些盘中美味种源长期依赖欧美进口,产业命运掌握在他人之手。如今,这一困境终于被农业科技创新打破。

今天(9月9日),我国自主培育的“申王1号肉鸽配套系”在沪诞生,该配套系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与上海金皇鸽业有限公司共同研发,是本市首个兼具高产性和高品质的肉鸽新品种,它不仅结束了本市无自主肉鸽品种的历史,更撬动了中国肉鸽种业“卡脖子”锁链的第一环。这一突破,不仅是上海农业育种的重要成果,更是我国肉鸽产业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

十年攻坚:

“产—学—研—用”协同打破国外垄断

肉鸽产业作为我国家禽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兴力量。鸽子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均衡,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同时,肉鸽养殖具有投资成本低、资金回收快、占地面积小等独特优势。然而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种源“芯片”受制于人的困境。由于缺乏系统选育,国内肉鸽产业长期陷入“引种—退化—再引种”的循环怪圈。在肉鸽这条看似细小却关乎民生的产业链上,培育我国自己的优良品种成为当务之急。

农业育种,欲速则不达。面对国外品种长期垄断和本土种源生产性能制约的产业瓶颈,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以上海市肉鸽产业技术体系为创新平台,构建了“体系指导+企业执行”的协同攻关模式。由杨长锁研究员作为首席专家的体系团队开展了从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到健康养殖技术研发的全链条技术指导。上海金皇鸽业有限公司则作为重要的科企合作单位,承担群体扩繁、性能测定和中试验证等关键任务,确保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无缝对接。

从2015年育种初期开始,团队就明确了育种目标:选育出一种能够满足高品质生活人群需求的乳鸽。“在养殖场是一只好养的肉鸽,在市场是一只好卖的乳鸽子,上了餐桌则是一只好吃的乳鸽。”杨长锁对目标作了分解。

通过“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双向奔赴的创新机制,团队有效破解了产蛋率、生长速度和生活力等产业共性技术难题。其间,体系专家团队深入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收集评价了3000余份种质资源,构建了精准高效的育种技术体系;企业团队扎根基地,积累了上万组生产性能数据,形成了持续优化的反馈机制。

团队还依托分子育种平台,结合全基因组选择、数字育种等前沿技术,开展生长性能、肉质品质等多维度优化,建立动态选育模型,实现品种综合性能持续升级。同时,深化产业协同发展,构建“育繁推一体化”产业生态,加强与区域养殖企业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替代进口:

“申王1号”实现从品种到技术全程自主可控

“申王1号”的“1号”,标志着上海有了第一个审定的肉鸽新品种,它不仅打破了国外种源垄断,还通过实打实的产业数据在国内市场有了一席之地。目前,该配套系已推广父母代种鸽2.5万对、商品代乳鸽120万只,从上海走向新疆等多地,表现出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这个品种体型好、长势快、产肉多,同时抗病性强、饲养容易,完全适配华东市场集约化养殖需求。”团队成员姚俊峰介绍,通过“指导—执行—反馈—优化”的闭环管理,“申王1号”实现了父母代种鸽年产健雏数达16.6只、商品代乳鸽28日龄体重超过600克的重大突破,其综合生产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完全具备了替代进口品种的能力。与此同时,该品种还具备全羽洁白、胸肌宽大的外观特征,十分符合华东消费市场喜好。“羽毛洁白可以确保拔毛后皮色干净,冷鲜销售更具商品性,而胸肌大则符合华东地区消费者喜吃胸肌的口味喜好。”姚俊峰说,“申王1号”胸肌率比其他品种高2%~3%,口感更佳。团队还同步编写饲养规范,从品种到技术,全程自主可控。

发布会现场,多家企业签约引种,展现出对这一品种的信心。有行业代表直言:“中国肉鸽育种,正在走出自己的路。”

“申王1号”的发布,既是一个里程碑,更是新的起点。“这个新品种不仅填补了本市肉鸽自主培育新品种的空白,更是我院推动科技创新从实验室走向生产场景的生动实践。”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沈晓晖表示,下一步,团队将重点从技术支撑上优化落实、产业协同上拓展布局、持续创新上强化投入等三个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新品种迈向产业应用新阶段。

从依赖引种到自主选育,从经验养鸽到科技赋能,“申王1号”的背后是一代农业人用十年交出的种业答案,探索出了一条“产—学—研—推”深度融合的路径,为中国特色畜禽种业振兴提供了新范本。

文:施勰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