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水务海洋 > 文章详情

水文化丨说水解字:塘

转自:上海水务海洋 2025-09-10 11:13:17

“塘”字怎么读?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塘”字只有一种读音:tánɡ

“塘”字的含义

土部,左右结构。

①表示堤岸;堤坝。

②表示水池。

③表示屋里生火取暖用的火坑及坑状的东西。

钱塘江的“塘”是怎么来的? 

相传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成功后,曾在今天浙江绍兴的一座茅山上召集各国诸侯论功行赏。后人为纪念此事,将该地称为“会稽”,并设“钱唐县”。

杭城西湖江干湖墅图 清康熙五十五年至雍正五年间彩绘本(局部)

“钱唐县”中的“唐”是如何演变成“塘”的?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是在古代,杭州一带曾遭海水淹没,西湖与钱塘江相连。东汉时期便有华信筑塘防海的记载:“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一斜土者,即与钱一千。旬月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而去,塘以之成,故改名钱塘焉。”该堤筑成后,不仅保障了钱唐县的安全,也使西湖逐渐与钱塘江分离,演变为淡水湖。另一种说法是,隋朝之前该地一直称“钱唐县”,至唐代,因“唐”字与国号相同,为避讳而加“土”旁,改称“钱塘县”。

不论起源如何,“塘”字本义始终指堤岸。海塘即海堤,多以块石或条石砌成陡墙形式,用于挡潮防浪,实为人工修筑的防潮坝体。

千百年来,钱塘江入海口常受风潮侵袭,加之外宽内窄、外深内浅的喇叭状地形,潮汐涌入时带入大量海水,形成天下奇观——钱塘江涌潮。尽管历代文人墨客多赞叹其壮美,但大潮也屡屡造成灾害。为抵御潮患,两岸居民自古便修筑海塘。

古塘脚

钱塘江古海塘结构复杂、工艺精湛,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至今,部分古海塘依然在护卫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安全中发挥着作用。也由此使得钱塘江海塘及沿岸遗留了大量类型丰富、历史深厚的文化遗迹。如今虽经历千年沉淀,钱塘江两岸仍可见完整塘体遗存,如杭州的五代吴越海塘、明清海塘及海宁的清代鱼鳞大塘,皆为中国海塘建筑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实物见证。

“塘”字以土为岸,以水为怀。它自大禹治水的传说中浮现,从江海之间的较量中诞生,始终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记忆与家园。

来源:中国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