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崇明 > 文章详情

为何他的课越学越“带劲儿”?

转自:上海崇明 2025-09-10 11:28:56

崇明高中语文教坛有他的“传奇”。在2024年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教师项目中,他榜上有名;他是上海市第五期“双名工程”攻关计划主持人、崇明区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他还曾获全国中语会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上海市基础教育十佳教学之星、上海市园丁奖……他就是崇明中学语文教师谢剑伟。

身背这么多光环,但他很清楚,作为一名教师,要常“回头看”。“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有时刚上完一堂课,就会发现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而不断地教学反思可以找到自己提升的空间。”谢剑伟来自江西,如今已在崇明中学执教23年,这些年,他在五色斑斓的语文教坛上孜孜以求,撑着长篙求索源头,且行且吟并乐此不疲。

穿越古今,让学生读懂汉字背后的故事

见到谢剑伟,是在教师节前夕。敲开门就见到了笑容满面的他:架着一副眼镜,自带书卷气,专注的眼神透露出一股钻劲与自信。“儒雅又不乏风趣。”这是学生们对他的评价。

推开谢剑伟的教室门,满是思想碰撞的热浪。作为语文老师,他的课堂从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穿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讲古诗词鉴赏时,学生们跟着他放声吟哦,摇头晃脑间,古文的韵律美与情感张力被唤醒。他的课堂,可以看见镰过麦落,小户炊火;看见阳如粉黛,海阔谷狭。无论是古典诗词的隽永意境,还是现代文章的深邃哲思,他以文字为舟,带领学生们徜徉于古今学海,流连于万千世界。

“祖国文字博大精深,每个汉字都是古圣先贤一代代智慧的结晶。”谈起文学,谢剑伟总是滔滔不绝,比如,在讲到古代人物传记中的“廉”字时,他带领学生们“穿越古今”,从古代“正直”到现代“廉洁”的语义演变,从历史故事到现实传承,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字的精妙,更将德性养成、文化培养、精神引领与民族情感、文化自信的培育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以文化人”,让语文课堂成为育人的沃土。

从不预设板书,每堂课都是鲜活的

从教20多年来,谢剑伟还有一个“奇怪”的习惯——从不预设板书。

他说原因很简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同一篇课文,非同届的学生听到的是完全不同的讲述,即便是同届不同班的学生,遇见的可能也是不一样的“谢剑伟”。唯一相同的是,这些年来,他的每一节课几乎都是以学生激烈的讨论结束。

“文中的女子形象有没有普遍性?”这是高中语文《氓》课堂上,学生小捷抛出的问题。这个问题像一颗石子,瞬间在课上激起涟漪。顺着学生们的讨论,谢剑伟突然话锋一转:“大家刚才分析了这么多,要是为女主人公‘画像’,你们会用什么词?”

学生小杨举手发言:“老师,我认为是‘单纯痴情’,文中‘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她送了那么远;‘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见不到‘氓’就哭,见到就笑,这不就是痴情吗?”

没等她坐下,学生小施立刻反驳:“可后来她还说‘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明明是‘冷静理性’!”

另一名学生则表示不同意,“她的冷静是经历不幸之后才有的!”

教室里的争论越来越激烈,谢剑伟没直接解答,反而笑着抬手示意大家:“别急,在课文里找线索。”接下来,课堂彻底成了“问题交流会”。学生在课前预习中的质疑被逐一梳理呈现,从“诗中女子的命运是否代表那个时代多数女子的遭遇”到“主人公反抗值得吗”,甚至有同学注意到细节:“结尾‘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是对社会的妥协,还是对现实的不满与不屈?”

有别于寻常的教材教学,这节课谢剑伟没有提前写好框架,也没有预设的答案——这是他课堂的老规矩,板书永远跟着学生疑问和讨论走。

在他眼里,“教育对象不同,学生们对文本的体验也都不相同。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他的课堂也总是带着不确定性。每次上课前,谢剑伟都会仔细准备,而上了课堂,他又会根据不同的氛围“生发”出不同的东西,“课前让孩子们自主阅读,到了课堂,我会根据学生的逻辑线去走,依照学生的问题和反应进行‘生成’。”

在谢剑伟看来,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他们敢于表达,勤于思辨”。他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聚焦语文的‘真问题’和学生的‘真需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他让每一堂课都是全新的创造。

“看到孩子们成人成才,是我一生最最满足的事”

“谢老师的课很热血,怎么听都不困倦,只会跟着他的节奏,越学越带劲儿。”即使已经毕业多年,很多学生对谢剑伟还是印象深刻。

风趣幽默是他的又一个标签。有一次,讲到文学创作中“对比”和“衬托”“反衬”的不同点,他放下课本,笑着挠了挠头,开始拿自己“开涮”,“这几个知识点易混淆,今天我给你们整个直观的例子。你们看我,现在要是把姚明请进教室,我俩站一块儿,你们第一反应是什么?这就是对比!”学生们“扑哧”一声笑出来,谢老师总能用这种幽默又自我调侃的方式,把难懂的概念讲得明明白白。

学生们也都愿意找他聊人生的困惑,追问课堂上没弄明白的问题。有时一聊就是半个多小时,错过了饭点,有的学生吃完饭回教室,发现谢剑伟还在耐心答疑。

从教多年,他曾担任17年班主任,连任10年语文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连带的好几届毕业班成绩都名列前茅。

然而谢剑伟却绝非“严师”,他“尊重个性”,选择包容学生用喜爱的小说创作替代规定随笔;他避免“一刀切”,让学生的需求被看见。“老师要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握学生的思想,才能和学生产生共鸣。”他说,“但是也不是完全跟着学生走,要有正确的引导。”

“他对同学们的影响润物细无声,不经意就改变了很多人。有他这样一位良师,非常幸运,是学生时代的一笔财富。”一名学生对记者说。

做了二十几年老师,谢剑伟始终甘之如饴。作为崇明中学语文组的领头人,他接续发扬学校语文组“分担才能分享”的教研传统,带领团队以“母题读写”研究为突破口,构建起充满活力的教研共同体。作为学科带头人,他主持多项课题,发表众多教研论文,搭建经验分享平台。“看到孩子们一茬又一茬学成毕业,成人成才,还能为社会作出贡献,是我一生最欣慰、最满足的事。不止是我,所有老师都这样。”采访结束,他又拿起教材走向教室,走向他热爱的那些孩子中间。

记者:季佳倩
编辑:彭瑶

责编:朱竞华、焦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