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爱人的职业对话
“校园灵魂工程师”
“高墙园丁”VS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用知识与关爱浇灌心灵的成长
我的爱人是一名扎根校园的人民教师
我是一名肩负“讲师”使命的监狱民警
同是“育人”
在不同的场景、对象与目标中
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差异
也藏着同样的责任与坚守
让我们跟随新收犯监狱民警李震的视角
一起去探寻这两份职业背后的“不同”
“课堂”:一方是阳光校园
一方是严肃高墙
爱人的课堂,是洒满阳光的教室,墙上贴着学生的手抄报,窗外是操场的欢声笑语。她的教学时间固定在铃声之间,学生们带着对知识的好奇坐满课桌,眼神里是对未来的期待。在这里,“秩序”是自觉的举手发言、是课间的有序活动,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温度。
我的“课堂”,在高墙之内的监管区。取代清脆的下课铃的是规范的作息指令;严肃的法治氛围取代了轻松的课堂。“学员”是接受改造的服刑罪犯,他们的身份决定了课堂必须以纪律为前提——统一的坐姿、规范的应答,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矫正行为、重塑认知”的意义。这里没有校园的轻松,有的是“帮一个人回头,救一个家庭”的沉重责任。
“教材”:一方是知识海洋
一方是认罪悔罪
爱人学校的教材,是汉语拼音的bpmf、数学课本里的一二三四,是为学生搭建知识体系、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她备课会查遍资料,只为把“诗和远方”讲得生动,让学生在知识点里找到兴趣,在成长中树立正确的三观。她的目标很纯粹:让每个孩子都能凭借知识,拥有选择未来的底气。
我的“教材”则更具针对性:《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的法律条文,是帮助服刑罪犯认清犯罪危害的“清醒剂”;职业技能培训手册,是为他们出狱后谋生铺路的“工具箱”;还有那些真实的案例、家庭的故事,是唤醒他们良知的“催化剂”。我备课从不敢懈怠,因为每一句话都可能影响一个人是否能真正“知罪、认罪、悔罪、赎罪”,每一堂课都关系着他们能否顺利回归社会、不再重蹈覆辙。
“期待”:一方是见证成长
一方是盼其新生
青春拔节生长
爱人最开心的时刻,是看到学生从“不明白”到“懂会通”,是毕业时学生说“老师,我想成为像你一样的人。”她见证的是青春的拔节生长,是一个个小梦想的生根发芽,这份期待里,满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欣慰。
彻底洗心革面
而我最大的期待,是看到服刑罪犯在课堂上从“麻木”到“动容”,是他们出狱前说“警官,我出去后一定好好干活,照顾爸妈”。我不需要他们记住我,只希望他们能带着课堂上学到的法律知识、职业技能和对家庭的愧疚,真正洗心革面,做一个守法的普通人。这份期待里,没有鲜花与掌声,只有“愿天下无贼、人间有情”的朴素心愿。
图
罪犯给李震警官的感谢信
TEACHERS' DAY
有人问,同样是“育人”,你们的工作差别这么大,会不会有隔阂?其实恰恰相反,每当我们聊起工作,总能在“责任”里找到共鸣——爱人用知识点亮希望,我用执法唤醒良知;她在校园里守护青春,我在高墙内守护平安。我们都是“园丁”,只是她浇灌的是含苞待放的花,我修剪的是误入歧途的枝。
为您推荐(点击阅读)
1、【阅兵日·高墙内】女子监狱民警这样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2、当“小年轻”遇见“老革命”:一场关于信仰的双向奔赴
3、媒体聚焦提篮桥监狱内的“上海审判”
编辑:郭 伟
供稿:新收犯监狱 杨子瑜
长
按
关
注
了解更多上海监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