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学研究导论(第二版)》
王健 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25年9月
【内容简介】
作为《区域国别学研究导论》的全新修订,第二版深化了研究深度、拓展了研究广度、增强了研究的时效性。本书分为研究方法、交叉学科、区域研究、国别研究四大部分。
首先,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了理论探索,阐述了中国区域国别学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其次,对区域国别学及其重要交叉学科之间的关联和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国际关系、比较政治、世界经济、世界历史、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探讨了区域国别学作为交叉学科一级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最后,对全球重要区域和国别的内政外交进行了凝练概括和趋势研判。
本书从前沿视角构建理论框架与研究路径,是新时代区域国别学教学和研究的基础读本和教材。
【主编简介】
王健,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兼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上海区域国别学会副会长、高校区域国别学联盟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理事会副理事长等,研究重点是国际政治经济学、区域国别学、中东和犹太(以色列)问题、中外关系等。
目 录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序 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日益紧密,特别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推进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迫切需要中国学术界更多地了解全球视野中的不同文明、区域和国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与世界的沟通、理解和交流,更好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更好地促进人类进步和世界大同。
为此,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联合印发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时,专门在新设的交叉学科门类下设“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可授予经济学、法学、文学和历史学学位。区域国别学的设立,对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对服务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大航海的出现,特别是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对某些区域和国别的研究逐渐产生。欧洲对他者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伏尔泰于1756年出版的《风俗论》。1779年,欧洲又出现了“东方学”。但区域国别真正成为一门学科,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在美国。当时,美国为了争夺全球影响力和在发展中国家推行西方现代化模式,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和综合的区域国别研究体系,为美国培养了一批服务美国外交需要的应用型人才。1958年《国防教育法》出台后,美国官方资助“语言和区域中心”,旨在“加强基础教育”,规定不仅要进行语言教学,而且要为美国培养区域专家,并推动大学课程设置中非传统学科的发展。虽然美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开始关注非西方知识,但总体而言,其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还是西方中心主义的。
中国的区域国别学不仅包含历史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等多个主体学科,还与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有密切联系。通过建立区域国别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科体系,推进知识体系的融合创新,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区域国别学的发展,也将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学术和话语三大体系。
首先,学科体系是指区域国别学所包含的知识结构、学科门类、研究内容等方面的体系,是区域国别学建设的基础框架。一方面,学科体系的建设对于区域国别学的发展和壮大具有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它为区域国别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使得区域国别学的研究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有了学科支撑,可以对研究、教学进行科学的布局,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具成效。同时,要注重区域国别学的交叉学科特征,在交融会通上下功夫,这是区域国别学知识创新生成的着力点。另一方面,区域国别学的建立对于其他学科的体系也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这个支撑作用体现于区域国别学的在地知识体系为其他具有涉外性或以国际比较为基本研究路径的学科开展高质量研究提供必要的基本事实。区域国别学以自身完整的全球知识体系、创新的融合式研究路径反哺其他学科。
其次,学术体系建设为区域国别学的知识生产提供了规范、评价标准和研究范式,是区域国别学建设的内涵实质。学术体系的建设涉及研究方法、学术规范、研究成果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对区域国别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一方面,学术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推动这门新兴学科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在学术体系建设中,应该注重学术规范和研究方法的规范化,加强对区域国别学研究的评价体系和质量标准的制定,建立和完善区域国别学的学术机构和研究团队,加强区域国别学研究成果的传播和推广,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学术声誉。另一方面,区域国别学的学术体系建设也意味着要厘清其在整体学科中的定位,搭建其共有的知识体系,确认区域国别学的外延和内涵。
最后,话语体系建设是指区域国别学在概念建构、叙事逻辑、学术传播及国际话语权塑造等方面的体系,是区域国别学建设的表达方式。话语体系是区域国别学学术影响力的主要衡量指标,对于区域国别学的传播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区域国别学需要注重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和理论,打破西方话语垄断,要利用多学科视角构建立体的叙事逻辑,特别是要将区域国别学的研究成果通过国际学术合作、多语种成果发布、政策对话等方式转化为国际社会可理解、可接受的话语,从而提升基于区域国别学的理论成果在全球议题中的阐释力和话语权。同时,还要加强与政府、媒体等机构的沟通与合作,提升区域国别学在政府决策咨询方面的影响力和社会上的知名度。
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后,对学科本身的相关研究也蓬勃兴起,一些相关论著和教材相继出版,做了非常有价值的探索。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是由原来的东欧中西亚研究所和亚洲太平洋研究所逐渐发展起来,有着较为长期的区域国别研究积累。2021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启动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重大专项研究,我们根据研究所的特长,组织《区域国别学研究导论》一书的撰写,其宗旨就是结合上海社会科学院作为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国家高端智库的定位,立足区域国别学应用性导向,坚持理论、历史和实践的逻辑统一,推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智库特色的区域国别学研究成果。
本书第一版于2023年出版,在业内获得了良好的反响,成为国内区域国别学的主要教材之一。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完善修订,同时丰富了更多的学科和区域研究。全书分为四大板块:一是介绍了区域国别学学科历史、研究理论与方法,探讨了区域国别学研究的学科框架和人才培养;二是研究区域国别学同国际关系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交叉性,揭示了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三是区域研究,聚焦全球重要区域的社会、经济、政治以及主要区域制度和对外关系;四是国别研究,针对当前全球主要大国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展开深层次分析。本书体现了作者们从多学科视角出发,借鉴西方经验并结合中国本土实践,尝试形成一套理论、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分析路径的不懈努力。
总之,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重要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为推动中国区域国别学的发展和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绵薄的知识贡献。
来源: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