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技 > 文章详情

从精准诊断到机制破解,二十年探索突破听觉障碍诊治困境|2024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转自:上海科技 2025-09-11 09:21:54

耳朵听不见、总响个不停、一站就晕——这些听觉障碍及关联问题,正困扰着全球超20%的人群。其中,耳聋、耳鸣、眩晕三者常相伴出现,共患率达57%,不仅可能导致语言发育迟缓、社交障碍,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甚至跌倒骨折,疾病负担沉重。

更值得关注的是,1990至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显示,中国听力损失患病率增长居全球前列,仅致残性耳聋就影响全球4.66亿人,是我国第二大致残疾病。

历经二十余年钻研探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殷善开教授团队在听觉障碍及其关联疾病的诊治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荣获2024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01

捕捉早期信号

破解“听不见、响不停、站不稳”难题

噪声性耳聋是全球头号职业病,影响着5亿人,却长期缺乏早期发现的敏感技术。团队连续追踪19210余人次,有了三个关键发现:12.5kHz是噪声性耳聋最早受损的频率,比公认的4kHz损伤更明显、进展更快,监测这个频率能尽早发现问题,避免影响言语交流;即使常规听力检查正常,70%的噪声暴露者在嘈杂环境中也听不清说话,结合12.5kHz听力和噪声下言语识别率,能揪出常规检查漏诊的“隐性损伤”人群;同时还找到rs41281334等9个遗传易感位点。

基于这些发现,团队创建了融合12.5kHz阈值、噪声下言语识别率和遗传因素的超早期预警模型,诊断准确率达 86%,成果发表于JAMA子刊并获多项专利。

对困扰15%-20%人群的耳鸣,过去只能靠主观量表评估,团队率先开发出以耳鸣频率为背景的“间隔阈值测试技术”,能客观精准地诊断耳鸣并评估疗效,且与耳鸣的“恼人程度”直接相关。

而对终生患病率达7.4%的耳源性眩晕,尤其是内淋巴积水引发的梅尼埃病,团队整合MRI和甘油试验,首创以内淋巴体积占比为指标的“影像病理”量化诊断技术,还发现前庭器官受损数量与眩晕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弥补了过去仅靠听力指标分期的不足,成果被纳入多项专家共识。

02

靶向突破

大幅提升疗效与安全性

耳鸣的“中枢调控开关”在哪里?团队首次发现前额叶是关键“门控”脑区,据此首创靶向前额叶的rTMS治疗技术,将有效率从传统靶向颞顶叶的42.8%提升至71.4%,让更多人摆脱“耳朵里的噪音”。

大型听神经瘤(直径≥3cm)手术长期面临25%的面神经损伤风险。团队通过大样本研究发现:保留不超过2%的肿瘤囊壁做“近全切除”,能将面神经功能保留率从75%提高到85%,且不增加复发率,这一标准被纳入欧洲神经肿瘤协会首个听神经瘤诊治指南。

最常见的耳源性眩晕——耳石症(耳石脱落引发),过去漏诊误诊率高。团队自主研发智能耳石复位系统,摆脱对医生经验的依赖,实现标准化诊治,首诊确诊率从74%飙升至99.8%,一周治愈率从53.4%提升至83.8%。该系统获27项知识产权,还建立了上海市应用示范创新中心,成果被中美两国诊疗指南采纳。

03

从根源破解

为未来治疗铺路

4kHz以上的高频听力对声源定位、言语识别至关重要,但一直是修复难题。团队发现,鼓膜I型胶原再生不足、拉张强度不够是关键原因,进而发明石墨烯超薄多层纳米干膜——这种材料有优异的高频声学响应,能完美修复全频听力,为鼓膜穿孔治疗提供全新范式,获国际同行认可。

在机制研究上,团队更是突破连连:发现耳蜗突触损伤及修复不全导致的听神经纤维“时间编码缺陷”,是噪声性耳聋的根本原因;揭示胆红素通过激活TRPM2通道和ASIC1a离子通道加重听觉中枢损伤,还找到ASIC1a上谷氨酸结合的“关键口袋”,为阻断兴奋毒性提供靶点;研发超声微泡微爆破等内耳基因治疗技术,合成能阻断上述“口袋”结合的小分子化合物LK-2。

这些成果发表于Nature、Neuron等顶刊,为新药研发指明方向,目前已联合先声药业等企业推进创新药物开发。

2024科技奖励成果展示

项目名称:听觉障碍及其关联疾病诊治新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完成单位: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完  成  人:殷善开 等

奖励等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近日正式颁发,激励上海科技工作者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进程中为国担当、勇为尖兵!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深化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攻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是上海在深化国家科创中心建设之路上的一道道时代命题。本专栏将陆续介绍部分奖励成果,展示科技工作者们以昂扬斗志、创新精神,在国家科创中心建设中交出的一份份完美答卷。

本报道获得上海科普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25DZ2304700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左妍

资料来源:王慧

编辑:蓝悦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