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亦真
八月的宝岛,一场关于城市未来的思想盛宴正在上演。18日至24日,以“快速成长门户城市之前瞻交通管理”为主题,由台北市交通安全促进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开南大学共同主办的第33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来自两岸高校、科研机构、管理运营单位及相关企业的近200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城市交通问题与改善策略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安全、智慧、绿色、人文交通的实现之道。开幕式上,两岸嘉宾一致强调,交通发展直接关系城市未来竞争力,面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交通挑战,需要双方凝聚智慧、加强合作。
自1993年创的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经每年一届、从无间断的发展,现已成为两岸交通运输领域合作时间最长、学术层次最高、跨学科跨部门最广、系列成果最为丰硕的学术会议之一,也成为两岸交通界学术交流的桥梁、情感交融的平台。
“我们的信号灯会‘思考’了!”桃园市政府交通局副局长熊启中兴奋地分享着最新成果。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城市的交通信号不再是呆板地定时切换,而是能够实时“观察”车流变化,自动调整配时方案。这项创新有效降低了交叉口的停车延误时间,让出行者再也不用对着红灯干着急了。
停车难一直是都市人的“心头刺”。桃园市政府交通局局长张新福团队展示了智慧停车系统的创新应用。“就像给每个车位配上了专属导航员,”他们形象地比喻道,“通过手机应用,驾驶员可以快速找到空闲车位,再也不用绕着街区一圈圈找车位了。”目前,这套系统在当地停车场覆盖率已达到83%。
“未来的道路将会‘说话’。”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博士后周锐则提出了更大胆的想象,将散落在大量交通事故报告中的真实风险,转化为可计算、可复现、可泛化的测试场景。通过 “数据采集”、“场景衍生”和“仿真测试” ,驱使自动驾驶系统在虚拟环境中不断学习应对各种极端情况。“通过车辆与道路的持续‘对话’,交通事故有望大幅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智慧化转型同样体现在传统的轨道交通领域。上海申通轨道交通监测认证有限公司的陈佳敏带来了一项创新研究:通过结合多模态大模型与检索增强生成技术,构建了一套轨道交通司机辅助排故系统。这项技术不仅显著提升了地铁运营中应急处置的效率,还为司机培训与管理优化提供了智能化支持,展现了人工智能在提升公共交通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方面的巨大潜力。
“人工智能带来的并非简单的工具升级,而是对整个交通系统从理念、模式到技术的彻底重构。”同济大学交通学院院长凌建明系统阐述了“全时空安全、全要素协同、全流程管服、全链条人才培养”的“四全之路”,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将为综合交通系统带来革命性变化。
会场内,低碳出行成为专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虽然路径不同,但目标一致——让城市呼吸更顺畅。
在台湾,悠游卡变身环保“积分卡”。当地创新地将减碳量与公共交通使用挂钩,市民通过手机就能实时查看自己为环保做出的贡献。据统计,当地累计减碳量已达21,642吨。“这种方式最大幅度地带动了全民参与减碳活动。”上海同祺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薛飞表示。此外,他还带来了新能源的最新突破——这项创新技术利用农业废弃物制成生物甲醇燃料,不仅解决了秸秆焚烧的污染问题,还为交通能源提供了新选择。会后,多位学者特意找到研发团队,希望能将这项技术引进当地。
新北市推出的自行车通勤廊道计划令人印象深刻。当地沿河道已建设了87公里自行车专用道,使用人数逐年提升。“这让自行车道成为了城市的‘绿色动脉’,”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薛美根点评道,“不仅连接了住宅区和商业中心,还配备了休憩站、卫生间等贴心设施,让骑行成为一种享受。”
技术再先进,最终都是为了让人出行更舒心、更安全。昆明理工大学交通工程学院院长何明卫指出,更加精准地满足市民需求才是交通服务的本质所在。
“我们要让每个人都能平等享受出行权利。”台北市政府交通局运输资讯科杨登斌团队的展示令人动容。他们开发的无障碍导航系统,能够为行动不便者提供室内外一体化的路线规划。在主要交通枢纽,这套系统已经帮助许多轮椅使用者独立出行。“交通平等不仅是权利,更是城市温度的体现。”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个使用寿命长且具有公共交通服务属性的客运系统,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需要进行持续改造升级,以更好适应当前社会需求、满足最新技术标准要求。”据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的施董燕介绍,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自1993年开通以来,从最初的“站内环境整治”为重点的改造,到以“风、水、电节能增效”为重点的改造,再到以“保安全、增效能”为重点的系统性改造,直至当前依托到期更新与专项行动的“安全化、智慧化、绿色化、人性化”改造,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工作机制,为其他城市进行既有线改造提供了宝贵参考。
上海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媛媛分享了上海奉贤的公交优化经验。“我们要让等车不再是一件苦事。”张媛媛表示,“通过加密班次、优化线路、提升舒适度,我们让公交出行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她提出的“服务提标、设施提质、系统提智、企业提效”四方面优化策略,为公交服务质量提升提供了新思路。
“看到孩子们笑着、跑着去学校,而不用担心车辆,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感。”新北市政府交通局主任秘书朱建全团队的“通学巷弄改善计划”赢得了与会专家的赞赏。该项目通过交通宁静措施、标志标线优化和交通管理手段,为孩子们打造了安全上学路。
在应急交通保障方面,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薛美根团队的《面向轨道交通车站大客流应急疏散的地面交通运力资源评估研究》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该研究以轨道交通突发大客流情境为案例,提出了评估多种运力协同承载能力的方法,确保在应急状态下实现高效分流和衔接。
这场研讨会不仅是学术交流,更是心灵的对话。专家们发现,尽管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但大家对交通本质的理解如此相似——最好的交通系统,是让人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却又无处不在提供着贴心服务。
在密集的学术交流之余,8月20日至23日期间,大陆代表团对台北、桃园、新北捷运系统和台北市交通资讯中心进行实地参访,更直观感受到交通技术落地的真实场景与民生温度。从智慧叫梯、预办登机等便民服务,到人流管控、智慧运维等运营细节,处处体现着“科技赋能,服务为民”的理念。这些看似微小的技术创新,汇聚成提升市民出行体验的强大动力。
“我们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让每座城市都成为出行更便捷、更绿色、更有人情味的家园。”通过智慧技术的应用、绿色出行的推广、人文关怀的融入,城市的交通系统正在悄然发生改变。这些改变看似微小,却正在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宜居,让出行不再是负担,而成为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