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期盼已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承载着一位困境少年向阳生长的渴望;一趟往返百公里的陪诊路途,为独居老人铺就了通往健康与尊严的道路。这些温暖的民生片段,并非偶然,而是奉贤区近年来探索构建“温暖救助”新模式的生动写照。
少年小宇的“破茧”之路
2020年,社工第一次见到13岁的小宇。他蜷缩在奉贤区一户残障困境家庭的角落,沉默像一堵墙,将他与外界隔开。父亲肢残,母亲智障,家庭功能的缺失让他陷入“社会孤岛”。奉贤区社工团队为小宇量身定制干预计划,持续提供学业辅导、心理支持、朋辈互动、家庭关系调适和生涯规划等发展性服务。五年间,不仅修复了他的社会功能,更点燃了他的内生动力。2022年中考,他以全区前1.3%的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市重点高中;2025年高考,他成功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录取。
小宇的蜕变,正是奉贤区“温暖救助”新模式通过精准持续服务赋能个体、重塑人生的有力证明。该模式从理念变革和体系构建入手,为救助工作注入新动能,推动社会救助从“授人以鱼”的兜底保障,转向“授人以渔”的赋能成长。
陆阿公的“无忧”就医路
71岁的陆阿公独居在奉贤偏远村落,身患多种重疾,就医之路困难重重。社区救助顾问发现后,迅速联动专业陪诊员,为他提供“一站式”全程陪诊服务。每次往返120公里,挂号、检查、取药等流程都有陪诊员悉心协助。陆阿公感慨:“原来上医院像走迷宫,现在就像走亲眷!”
陆阿公的感慨,生动体现了“温暖救助”新模式在资源整合、专业分工和流程优化上的协同效能。这不仅实现了服务的精准送达,更体现出社会多元协同的力量和民生“最后一公里”的畅通,鲜明诠释了“温暖救助”的核心要义。
温暖救助的核心体系
奉贤区的探索不是零散举措,而是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和发展型救助理念,系统构建了一套高效运行的核心体系:排摸识别智慧化。创新“线上大数据筛查+线下专业走访核实”双轨机制。截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精准识别困难家庭3342户,深度走访15472次,解决需求6957项,实现从被动受理到主动发现再到精准滴灌的模式转变。协同救助多元化。形成政府定政策、统资源、强监管,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市场主体链接资源,志愿者队伍补充力量,社区筑牢平台纽带的协同救助大格局。有效整合政府、市场、社会、社区力量,织密织牢救助网络,精准回应民生难题。发展导向系统化。面向困境青少年,提供学业、心理、社会融入、生涯规划指导;面向家庭成员,提供就业、技能培训、照护者喘息服务;面向特殊群体,提供全周期康复与社会融合支持。通过系统化导向,精准赋能路径,助力困境人群实现可持续的自我发展。品牌项目集群化。精心打造一系列高辨识度、强针对性的品牌项目。“600工程”“文化润贤少”“病 不孤单”“贤城无界 精康融合”“相伴医路”“六翼助梦 沐光前行”等聚焦不同群体需求的服务品牌,正不断形成资源集聚力和强大示范效应,为救助工作提供标准化、专业化解决方案。能力建设体系化。通过一本“案例集”、一场“优秀案例”路演、一次“走出去、请进来”培训、一批金牌优秀顾问选拔、一个专业讲师团等具体赋能举措,着力锻造“专业精进、数据赋能、情怀深厚”的救助铁军,构建救助团队的“能力生长链”。
温暖延续 未来可期
五年笃行,奉贤区将服务类社会救助的蓝图化为现实,更多的“小宇”和“陆阿公”们,从生活的“孤岛”扬帆,汇入互助共享的温暖“星河”。当小宇暑假回到“文化润贤少”当起了志愿者,当陆阿公把自家种的黄桃送到救助顾问手中,受助者成为助人者,质朴的谢意化为感激的行动,新时代社会救助的温暖力量被深刻彰显——兜牢生存底线、赋能发展权利、捍卫人格尊严、播种未来希望。
在“温暖救助”模式下,每一次援手都托举起一个个困境家庭的重生。下一步,奉贤区将进一步深化“温暖救助”模式,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底线,因地制宜,守正创新,织就更密实、更温暖、更有效的民生保障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