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morning, future captains!”一走进教室,英语问候声就传来,一身机长制服的人形机器人助教“小C”马上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这个秋季学期开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空运输学院(飞行学院)开启“人机协同”教学试点,这也标志着学校在推进教育数字化、产教深度融合方面迈出创新一步。
在这堂“飞行专业英语(口语)”课上,人形机器人“小C”用地道的英语为学生示范航空术语的标准读法,并通过情景模拟功能,重现塔台通话、机组协同等真实航空场景。
“机器人助教为航空英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授课教师李佩绮老师表示,“‘小C’能够模拟各种航空环境下的英语交流场景,让学生获得近乎真实的训练体验,这是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实现的。”这种“教师主导、机器人辅助”的模式,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更通过人机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感,重塑课堂体验。
这堂课还引入了行业导师力量,授课教师、机器助教、行业导师三方共上一堂课:教师作为教学设计师与引导者,深度把控教学节奏与认知建构过程;机器人“小C”作为智能助教,承担如模拟空管通话、句型操练、实时反馈等教学任务,有效释放教师创造力;同时该课堂还通过实时连线航空企业的资深机长,作为行业导师与学生实时互动交流,将一线实践场景“搬”进课堂,真正实现“课堂与驾驶舱的无缝对接”。
这一模式深度融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在真实职业情境中通过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它打破了传统课堂时空限制,构建出“虚实融合、人机协同、产教互通”的新型教学场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以智能为支撑”的现代化教学理念。
据了解,人形机器人进课堂试点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务处统筹规划,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国中教授团队承担了本次人形机器人助教二次开发任务。
王国中采用项目制培养模式,带领研究生团队在保障人形机器人正常教学应用的同时,有效培养了研究生工程实践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纺织服装学院副院长李春晓带领教师团队从角色、防护、监测这三个特定角度运用自主研发技术制备机器人服装。研发团队三翼协同,聚力创新,形成三位一体的创新引擎,真正体现了该校“工程+设计+管理”三翼学科交叉融合特色。
学校分管本科教学与信息化工作的副校长夏春明多次来到研发现场,他说,人形机器人进课堂的核心目标是通过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个性化、自适应、协同化”的教学环境,用技术赋能每一个学生和教师。
夏春明表示,将来学校还将构建众多虚拟机器人的数字分身,在学习平台上更好地助力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落实因材施教,同时以“智能学伴”身份融入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
人形机器人走进课堂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新举措之一,这场全方位的改革,涵盖了通识课程、计算机课程、产教融合实践以及“AI +”课程等多个关键领域,为学生提供更具深度、广度和实践价值的学习体验。
学校紧跟社会前沿技术,更新迭代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将AI融入教育教学改革,每个专业至少开设一门AI相关的专业课程;积极响应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整体优化计算机课程模块,基础类模块继续加强人工智能通识基础教育,理工类拓展模块进一步拓展AI相关的课程资源;启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大一结合专业导论或认知实习等课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内容,让学生从入学即开始以全球视野、国家和地域需求看待所学专业和学科,开始沉浸式地接触和认知产业,熟悉城市和社会;通过“程知计划——行走的课堂”本科新生研学实践课程建设项目,凸显“一院一课”特色,引导大一本科新生深入了解城市发展、社会运行、产业前沿与所学专业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内驱力,明确专业志向,提升实践认知能力。
校方表示,率先探索人形机器人在教学场景中的落地应用,不仅是对国家“人工智能+教育”试点政策的积极响应,也回应了智能时代下如何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命题。
文字:曹轶姗
照片由活动方提供
编辑:芮德贵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