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浦东观察 > 文章详情

跨越三十年的“杏林接力”,上中医优秀校友与“青椒”共话师道传承

转自:浦东观察 2025-09-11 19:33:21


台上,三位获得“青年岐黄学者”称号的优秀校友,与昔日恩师同台话成长、叙师恩、论创新;台下,“青椒”(青年教师)们听得聚精会神,时而微笑时而深思……


第41个教师节,上海中医药大学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岐黄论道·杏林有约”主题活动。优秀校友返校回眸“从母校启程·向岐黄深耕”的心路历程,讲述科研、临床与教学中的鲜活故事。



如今已是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的李福伦,笑言自己是真正的“上中医出品”:他在母校从本科读到了博士研究生。从2002年跟随李斌教授踏入皮肤科,到19年后成为中医皮肤科领域最年轻的教授、博导,李福伦带领团队把夏氏外科“一趟头”绝活与现代分子机制对接,研发“清肤止痒方”“六味润肤油摩方”两项院内制剂并成功转化,让“中医外治”在特应性皮炎领域发出中国声音。“24岁第一次协助导师申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连败三次;29岁第一次申报自己的国家自然基金,又败。”李福伦和青年教师分享了自己的“失败史”,鼓励大家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决心。“平台放大个人能力系数,母校给了我第一束光。”李福伦向引路人——岳阳医院妇科主任张婷婷教授献花,感恩跨学科指导带来的启发,“张老师教会我用更开阔的视角看待医学问题,这对我的科研与管理工作都至关重要。”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慧荣,把时针拨回自己考入上中医的那一年——1998年。“因为高中头痛被针灸‘一针治愈’,我铁了心要考针灸专业。”从硕士阶段跟随导师吴焕淦教授开展灸法治疗炎症性肠病研究,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她带领团队用20余年把“艾灸抗肠纤维化”从临床经验写成分子机制,发表SCI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小银针的大梦想,是把‘说不清’变成‘说得清’,让针灸在世界舞台站得稳、立得住。” 吴焕淦教授现场为弟子点赞:“她身上那股‘肯付出、贵有恒’的韧劲,就是上中医人最好的标签。”


上海市中医医院肾内科主任龚学忠,至今难忘25年前在东安路学校宿舍用一台二手电脑写下的第一篇病案。他动情地说:导师郑平东教授手写处方的背影,是印象最深刻的“开学第一课”。从二医大图书馆手工抄写原始文献,到首创“解毒化瘀法”治疗急性肾损伤,再到牵头制定行业指南,他把师承的“严谨”与“创新”写进每一张处方。高建东、杨爱东两位同门师兄也来到现场,三人笑称“同门互助群”每天刷屏的消息都是疑难病例和最新文献。“站在老师肩膀上,把前辈经验变成患者福音,这才是传承。”龚学忠说。


跨越三十年的“杏林接力”,深深打动了在场的青年师生。他们围绕“科研瓶颈突破”“跨学科指导”“同门学术交流”等话题踊跃提问。科研的关键在于创新、让“同门情”成为学术进步的助推力……优秀校友“为人为师为学”的经验分享,让聆听者受益匪浅。


“薪火相传、榜样领航”,当日三位优秀校友获颁“阳光导师”证书。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2018年上中医便倾力打造“杏林有约”教师沙龙系列活动,通过发挥名师名家名医的传帮带作用,关爱青年教师成长。2024年活动改版升级为“岐黄论道”,活动邀约的“阳光导师”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教育功臣等知名教授学者和杰出校友。六年来活动已成功举办55期,影响力从校内逐步辐射至全市,获评“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品牌”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