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三农 > 文章详情

讲好示范村故事丨浦东祝桥村:多业态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一路生花”

转自:上海三农 2025-09-11 21:17:51

浦东新区新场镇祝桥村地处新场镇东北隅,由原祝桥村与一灶村合并而成。在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过程中,祝桥村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突显自身特色优势,融合特色农业、文创产业、乡村旅游等优势,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老旧厂房华丽转身

下盐路2869号,曾经是一处闲置厂房,祝桥村与区属国企浦开集团合作,对老旧厂房进行更新改造。如今这里已成为一处功能丰富、充满活力与创意的盐米湾文创园,也是集教育资源、创客空间、研学基地及创新创业企业于一体的多元化平台,为祝桥村的产业结构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路。园区内不仅有乡村振兴科技成果展示,还有农业科技服务、稻米文化体验、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创客(直播和产品设计方向)等功能区域。

盐米湾文创园的诞生,不仅仅是空间的改造,更是产业的融合与创新。它为乡村带来了新的产业形态,还通过引税窗口平台,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乡村产业创新示范。据了解,截至目前,园区已经引入注册型企业5家,实现税收200多万元,为祝桥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未来,盐米湾文创园将继续发挥其多元化平台的作用,推动乡村产业融合与创新,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如今,盐米湾已经成为展示祝桥村乃至新场镇乡村振兴建设成果的一个展示窗口。“不仅是各类优质农产品,许多周边的农业旅游项目也都愿意到这里来进行宣传推广。”祝桥村党总支书记、主任蔡舟瑜表示,祝桥村也将为入驻企业做好服务,助力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高校人才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市交通委下属高职院校,坐落于祝桥村,这为祝桥村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过程中,通过校村共建,一批又一批的高校师生积极为祝桥村的发展添砖加瓦。“村里的发展要借助人才的力量,同时,学生也需要进行实践的课堂,盐米湾是最好的场所。”蔡舟瑜介绍。在盐米湾,就有学生创业团队活跃的身影。有学生团队发挥专业特长和资源优势,在盐米湾进行电商直播,帮助销售农产品,包括祝桥村自己的特色农产品,“效益好的一个月有超过一万元的收入。”

蔡舟瑜表示,祝桥村为高校学生提供乡创研学基地和创业就业机会,实现了“硬件资源互用、信息资源互享、人力资源互动”。同时,充分发挥了学校的人才、专业等资源优势,高校人才资源作为乡村振兴的新鲜血液,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相关工作,为祝桥村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竺桥大米”打响农业产业品牌

下盐公路以南,是祝桥村正在建设中的2000多亩的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的农田一眼望去,尽是乡村的开阔与悠远。不难想象金秋时节稻浪翻滚的景象,届时,这里将呈现一幅美丽的丰收画卷。

建设连片高标准农田,不只是为了田园风光,更是为了适应现代化、机械化的农业生产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在此基础上,祝桥村打造智慧农场,开展水稻生产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自动避障异况停车、智能决策精准作业等技术,实现粮食生产由机械化向智能化迈进。

提到祝桥村的稻米产业,就不得不提“竺桥大米”。“竺桥大米”是由上海蓓佳果蔬专业合作社牵头的祝桥村大米产业联合体生产经营的大米品牌。蓓佳合作社负责人乔建忠说,“我是本村人,从2013年成立合作社开始,就尝试种植不同的优质水稻品种,目前种植达七个以上品种。”合作社目前水稻种植面积1400余亩,其中优质粳稻600亩,其余种植富硒大米以及无农药、无化肥的生态大米。因其口感好、质量佳,如今,“竺桥大米”已经成为祝桥村乃至新场镇的一张亮丽的农业产业名片。

合作社一直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专家们开展长期的全方位合作,保障了优质种源的多样性,并将现代农业科技广泛应用于“竺桥大米”的生产当中。近年来“竺桥大米”在各类评比中多次获奖,“最受市民欢迎奖”“国庆稻品鉴金奖”等是竺桥大米品质的见证。

多业态发展助力村集体与村民齐增收

依托“竺桥大米”品牌,祝桥村打造以稻米为主题的一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成立竺桥大米农业产业联合体,构建“联合体+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种植、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稻米全产业链。

在盐米湾的稻米文化体验区,搭建了集农服培训、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稻米衍生品展示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这里不仅整合了稻米资源,还发展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和休闲农旅产业,实现了基地内外、体制内外资源的贯通。

不仅是稻米产业,多业态的导入,让村民实现多渠道、多元化、持续稳定的增收,形成稳定的“土地流转+就地就业”的“双薪”模式。村集体通过闲置资产出租、土地流转、运营合作等各种方式,实现了增收100余万元。这种多元化的增收模式,不仅拓宽了村集体的收入渠道,也为村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村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同时还能在村里的各类业态中找到就业机会。

以“竺桥大米”为例,“去年我们的销售额达到1000多万元,在合作社日常工作的当地村民7到8人,高峰时期需要同时雇用超过15人,每年支付工资70多万元。”乔建忠介绍。据不完全统计,祝桥村各类业态为当地农户解决了超过50个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200余万元。

未来,祝桥村将通过产业融合、农业品牌打造、人才赋能以及产业链延伸等多方面的努力,继续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实现多元增收模式,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与创新。

文:陈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