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耳朵“闷”住了?别等,立刻去医院!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9-12 07:15:10

编者按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受鼻炎、鼻窦炎、打呼噜等五官科疾病困扰的人也越来越多。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庞宇峰主编了《你不知道的鼻炎秘密》和《你不知道的打呼噜秘密》,深受读者欢迎。“今日闵行”携手庞宇峰团队推出“海上五官”系列科普,通过生动有趣的图文、漫画、音乐等形式,将门诊中的高频问题轻松呈现,带您了解耳鼻喉头颈外科健康的那些事儿。今天,一起来了解突发性耳聋↓

一天早晨,张先生起床刷牙,突然感觉左边耳朵怪怪的。左耳像是蒙上了一块布:听得见,却听不清。他关了电动牙刷仔细听,用手揉了揉耳朵,依然模糊不清,隐约还有如电流般轻微的耳鸣声。妻子在客厅喊他吃早饭,他也没听真切。

张先生35岁,是一家科技公司的产品经理。最近工作繁忙,他的生活完全被打乱,经常熬到凌晨,回家倒头就睡。“可能是昨天耳机戴太久了,晚上又没睡好吧。”面对左耳的异常,张先生没当回事。可是到了中午,情况依旧,耳鸣声逐渐加重,就像有蚊子在左耳边盘旋。“难道真的出问题了?”

    

“这不就是耳背吗?和聋有什么关系?”

下午,张先生来到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接诊的上官医生给张先生做了听力检查,报告单显示:左耳高频听力中度下降

上官医生和他解释道:“这是突发性聋,需要马上治疗。”张先生一下愣住了,急切地说:“医生,我还能听见啊,只是有点模糊,怎么就‘聋’了?”

上官医生解释道:“突发性聋不一定是完全听不见,有时候只是针对部分频率声音的感受下降了,就像你现在的情况,高频段声音好像是被部分‘屏蔽’了,所以听起来像蒙着一块布。如果不及时治疗,也可能这种听觉障碍还会逐渐加重。”

张先生万万没想到,自己左耳的朦胧感,竟然和“耳聋”有关。

耳朵里的“小中风”

那为什么会突然听不见呢?上官医生打了个比方:“突发性聋就像耳朵里的‘小中风’。”

上官医生接着解释,耳蜗里的血管比头发丝还细,一旦痉挛或者堵塞,听觉神经细胞就会缺血坏死,相应频率的听力就会骤然下降。除了常见的血管因素,感冒时的病毒感染、免疫功能紊乱等,也可能是潜在的原因之一。

“中风这个比喻确实有点吓人,为什么我这么年轻也会突聋?”张先生追问道。上官医生叹了口气:“像你这样三四十岁的患者有很多,甚至二十多岁的也不少。长期熬夜、压力大、过度疲劳,这些都可能是导火索。”

“抓紧治疗”

看着满脸愁容的张先生,上官医生安慰他:“也别太担心,突聋是有办法治疗的!”

突聋治疗的关键是要快!一周内治疗,恢复的希望最大。拖到半个月,效果就大打折扣了。一旦超过一个月,缺血坏死的神经细胞都“死透”了,再好的药也抢救不了听力。

在上官医生的安排下,张先生立即开始了药物治疗,包括激素、营养神经、改善内耳循环等药物,同时他还接受了高压氧舱的治疗。

2周后复诊时,张先生的高频听力已经基本恢复,左耳的朦胧感也随之消失。张先生感慨道:“还好看得早,否则这只耳朵可能就废了。”

上官医生提醒

这是最近门诊遇到的一个普通案例。突发性聋,其实并不一定是老年人的专利。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耳朵像是蒙了一层纱,不要以为那只是“小毛病”,这种情况也可能是突聋的信号。听力一旦突然下降,别等,立刻去医院。及时检查治疗,不要错过你重新听见世界的机会。

专家介绍

庞宇峰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

主任医师

目前担任上海市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委员、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闵行区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

长期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工作,在头颈部肿瘤、咽喉疾病等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相关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

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3个,出版科普书籍3本。

门诊时间:

专家门诊:周一下午

特需门诊:周四上午

门诊地点:鹤庆路801号

预约方式:“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微信服务号、闵行捷医APP、预约电话:24289000

(本文漫画由storytribe制作)

编辑:陈美玲
供稿:区卫生健康委
初审:赵若楠
复审:方雨斌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