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健康上海12320 > 文章详情

地震中的守护者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转自:健康上海12320 2025-09-12 08:32:54

本栏目继续带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聆听50年来中国医疗队在摩洛哥救死扶伤的动人篇章。第十七期特邀嘉宾是来自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张茜同志。作为第194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本格里分队的成员她的经历是中外友好的生动见证。下面,让我们一同聆听她的讲述,感受跨越山海的无私大爱。

地震中的守护者

2023年9月8日23时11分(北京时间9月9日6时11分),一场里氏7级的强烈地震,如恶魔的咆哮,打破了摩洛哥南部城市马拉喀什地区夜晚的宁静,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沉重的创伤。这场地震造成至少3000人不幸丧生,6000余人受伤,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往日的欢声笑语被痛苦的哭声和绝望的呼喊所取代。

我国援摩洛哥医疗队的驻地位于马拉喀什北部的本格里。事发当晚,命运的丝线将我推向了值班的岗位,此次值班是临时接替家中有事的摩洛哥医生。而就在9月6日,我刚完成了长达24小时的值班任务。所以地震当天从清晨到深夜,忙碌一整天后,我早已身心俱疲。夜里11点多,我拖着沉重的步伐往宿舍走去。刚踏入一楼大门,便感觉楼房开始剧烈晃动。那一刻,我先是一愣,满心以为是自己过度劳累导致头晕产生的错觉。我下意识地抬头看向灯,却不巧眼睛被沙子迷了。紧接着,身体真切地感受到大地的震动,我才猛然意识到——地震了!

就在我准备转身往外跑时,二楼邻居下楼的声音传来,其中还夹杂着孩子惊恐的哭声。那哭声仿佛一把尖锐的刀,直直地刺进我的心里,让我的心瞬间揪紧。此时,门锁似乎比平时紧了许多。只见高个子的爸爸使出全身力气用力扯开门锁,他的脸上写满了焦急与恐惧,但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坚定。随后,他推着我一起冲了出去。门外,摩洛哥女人仅穿着居家的吊带裙,她的眼神中充满了无助和惊慌。她慌乱中指着我的白大褂,我立刻明白了她的意思,毫不犹豫地脱下给她穿上。

之后,我们一同来到小广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从家中涌出,小广场上瞬间变得人声鼎沸。从他们慌乱的谈话中,我得知地震的中心就在马拉喀什。不知何时,男人匆匆回家取来了女人的长袍。他跑得气喘吁吁,额头上满是汗珠,但眼神里却透着对家人的关切。我陪着她返回一楼大厅,帮她套上长裙。我拿着白大褂,正打算上楼再添些衣服,突然,楼房再次剧烈摇动。这一次,震动比之前更加猛烈,墙壁上的灰泥簌簌落下。我和她赶忙又回到广场。

就在这时,我的手机响起,是助产士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焦急地让我赶紧回院,声音充满了紧张和无助,仿佛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我匆忙赶回医院,眼前的景象让我心头一紧:门诊一下子涌进来7、8位新的孕妇。其中一位孕妇全身颤抖,她的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紧紧地抓住我的手臂,仿佛一松手就会失去生命。我赶忙上前仔细查看,发现她双眼、双下肢均无水肿,没有强直性痉挛,也无双眼直视的症状。我让助产士为她测量血压,结果显示在正常范围,且孕妇对答如流。经过询问,我判断她只是被地震吓得惊慌失措,并非癫痫、子痫等病理性疾病。在耐心安慰她之后,我正准备给她做B超,却见助产士们已经背上各自的双肩包,她们急切地呼喊着孕妇赶紧离开房间前往医院门口的空地,还拉着我一同赶往那里。在院长的指挥下,产后的产妇一律用救护车送回家,就连剖宫产术后仅1天的产妇也不例外;待产的孕妇,只要不是马上要分娩的,都暂时出院。

这边刚把住院的产妇安排妥当,又有新的情况出现。一位怀孕7个月的孕妇在与家人往外跑时不慎摔倒,此刻正捂着肚子喊疼,一家人火急火燎地赶到了医院。她的家人脸上写满了担忧和焦急,尤其是她的丈夫,紧紧地握着她的手,嘴里不停地说着安慰的话。我注意到,她的颈部、双手都有曾经烫伤的疤痕。我想给她做B超详细检查,可院长考虑到地震的危险,拒绝让我们返回病房。医院的空地上有一些长椅,我让她躺了上去,用手轻轻触摸她的腹部,并未感觉到明显的宫缩。询问得知她摔倒时是手臂先着地,腹部并未受到直接撞击,也没有阴道流血的情况。我用木听筒仔细倾听,胎心正常,小腹也没有压痛和反跳痛。随后,我为她肌注了1支间苯三酚,并一直密切观察。渐渐地,她的情绪开始安定下来,腹痛也有所减缓。然而,经历了这场可怕的地震,她心有余悸,不敢回家,就一直静静地躺在大院空地的的石椅子上。

此时的医院,气氛紧张而忙碌。突然之间,3辆红色的救护车在医院里穿梭不停,忙着转运患者,1辆白色的救护车则在一旁随时待命。与此同时,十几位军人也来到了医院。而平日里在医院四处可见的猫咪,此刻却仿佛被恐惧驱赶,全都凭空消失了。

突然又有1辆白色救护车呼啸着驶进医院。过了一会儿,助产士用法语向我详细交代病情,院长又用英语重复了一遍:这是一位足月经产妇,产前出血情况十分严重。我赶忙走进救护车,只见担架车上鲜血淋漓,触诊腹部发现子宫十分敏感,初步判断为胎盘早剥。情况万分危急,必须立即进行手术。我迅速下车找到麻醉师和护士,向他们说明情况,强调需要紧急手术。尽管新闻报道中提到仍有再次地震的可能,可当下情况刻不容缓。大家短暂商量之后,我们毅然决然地成了勇敢的逆行者,冒险进入无人的病房。硬膜外麻醉顺利完成后,我拿起木筒再次倾听胎心,令人欣慰的是,胎心依旧正常。我立刻进行消毒开始手术。当打开羊膜的那一刻,映入眼帘的全是血性羊水。很快,胎儿顺利娩出,评分达到9至10分。由于手术及时,子宫收缩良好,出血仅400ml,手术得以顺利完成。

手术后,我便又来到大院中,与助产士一起安抚新来的孕妇。突然,当地的护士长眼含泪水与我紧紧拥抱,告诉我她的儿子就在地震中心的马拉喀什。她的担忧与恐惧可想而知,身体微微颤抖,泪水不停地流下来,打湿了我的肩膀。我轻声安慰着她,希望能传递给她一些力量。院长与她对我们中国医生赞不绝口,称赞我们镇定自若、临危不乱。

在之后结束援摩任务的送行会上,当地卫生部部长表达了对我们的诚挚感谢。我们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诠释者。我们百折不挠、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书写着生命的赞歌,传递着中国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大国担当。

更多阅读

跨越山海的希望之光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跨越15年的中摩友谊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在北非火“出圈”的“东方医学”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上海来的好医生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没有国界的手术刀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我的梦想  我的塔扎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医者大爱,在摩洛哥绽放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忘不了的马莱克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援摩医疗之根”塞达特新驻地落成记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跨越时空的医疗援助记忆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寻找援摩的足迹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跨越山海的三十年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最好的礼物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那些忘不了的眼神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50年医术仁心连山海丨《上海医生在摩洛哥(1975-2025)》新书首发

投稿提示

欢迎本市卫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关科普文章与视频等经所在科主任审阅后,投稿至单位宣传部门,经宣传部门提交“健康上海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