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老师,这个花瓣怎么做才自然?”“来,我教你,要这样轻轻扭一下铁丝……”每周的手工活动日,社区活动室总是格外热闹。67岁的凌巧华穿梭在长桌之间,耐心地指导着每一名学员。她的手仿佛有魔法,普通的丝网和铁丝经她摆弄,不一会儿就变成一朵栩栩如生的玫瑰。
谁也想不到,这位备受尊敬的手工老师,最初只是因为退休后闲来无事,自己在家做着玩。“当时就是消磨时间,没想到邻居们看到都喜欢。”凌阿姨笑着说,“有人来问,我就教,教着教着,人就越聚越多了。”
为了当好这个老师,她可是下了一番苦功。有了智能手机后,她首先学会的是上网找教学视频。“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一个视频要反复看好多遍。”她戴着老花镜,一边暂停一边做笔记的样子,就像回到了学生时代。
从最简单的单枝花朵,到后来复杂的大型盆景,再到集体制作的金龙和凤凰,手工团队的作品越来越丰富。但比作品更精彩的,是她们之间的情谊。
这份情谊不仅温暖着社区,还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在凌阿姨的带领下,手工团队走进了共建学校,让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绽放光彩。
傍晚时分,音乐响起。活动室的镜子前,近二十名居民排着整齐的队伍,随着节奏翩翩起舞。领舞的依然是凌巧华阿姨,不过这次,她的身份是“舞之友”舞蹈队的队长。
“一二三四,转身,抬手,对!保持微笑!”凌阿姨一边示范一边喊拍子,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这支队伍已经成立了10年。10年间,有人加入,有人离开,也有人从青丝跳到白发。“跳舞改变了我的生活。”今年刚满70岁的冯阿姨说,“以前总觉得自己老了,走不动了。现在每天来跳跳舞,说说笑笑,感觉自己年轻了十岁。”
而在社区的另一角,婉转的沪剧唱腔伴着胡琴声悠悠传来。“金丝鸟,在哪里,鸣叫歌唱......”主唱石阿姨一开口,围坐的老戏迷们便轻轻打起拍子。
沪剧沙龙队的成员都是退休职工,最大的已经78岁。“我们唱了一辈子沪剧,退休了还能聚在一起唱,是福气。”负责拉胡琴的王伯伯说。他的胡琴是年轻时买的,跟了他大半辈子,现在每周二上午都会准时出现在社区活动室。
令队员们开心的是,他们的演出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我孙女现在也能哼唱几句!”石阿姨得意地说。
在中山文化苑二期社区助餐点,每到饭点就排起长队。“今天有您爱吃的红烧狮子头。”居民王金涛笑着为八十多岁的张爷爷递上盒饭。自从社区食堂开办以来,她几乎天天都来帮忙。
“孩子们都在外地,以前一个人吃饭总是凑合。”张爷爷说,“现在好了,小区里有助餐点,每天都能吃到热乎饭,日子越过越好了。”
除了帮忙打饭,王金涛还有一门理发的手艺。每周一下午,她都会在社区众益服务站为老人免费理发。“小王手艺好,人更好。”刚理完发的赵奶奶照着镜子,满意地说,“知道我们老人舍不得花钱,她就主动提出免费服务,一坚持就是10年。”
夜幕降临,社区活动室的灯光次第熄灭,但中山苑的温暖却在延续。在这里,每个人都在付出,每个人也都在收获。这就是中山苑的故事,一个发生在你我身边,关于家和温暖的平凡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