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学期来啦!为进一步展现徐汇区正高级教师们的专业魅力和教育温度,徐汇区教育工作党委、区教育局携手区融媒体中心,推出“正高级教师开讲”专栏!我们将走进老师们的日常课堂、教研现场,翻开他们办公桌上那些“有故事”的小物件,聆听暖心又励志的育人经历,感受他们专业成长中的关键突破,传递他们扎根讲台的热忱与智慧。希望这些真实的讲述,能点亮更多教育者的灵感,共同助力徐汇教育高质量发展。一起期待老师们的精彩分享吧!
晨曦漫过教学楼时,我刚结束校门口的护导。推开五年级(3)班的后门,小雷老师的数学课正讲到关键处。我在后排坐下,指尖的钢笔在听课本上沙沙游走——当看到孩子们像雨后春笋般举起手,争着做“点兵点将”环节的小老师时,镜片后的目光忍不住柔和起来。这些发亮的眼睛让我想起三十年前初登讲台的自己,那时我就坚信:课堂不该是知识的灌输,而该是点燃思维的火种。
参加青年教师教学比赛
课间被孩子们围住的时刻,总让我想起教育最本真的模样。那个说数学吃力的男孩,我拍着他肩膀讲起自己当学生时解不开方程的窘迫;听着孩子们七嘴八舌说食堂的绿豆汤、抱怨某道习题的刁钻,忽然觉得这些琐碎的烦恼比任何汇报都重要。俯身听他们说话时,发梢蹭到小女孩的马尾辫,那一刻忽然明白:所谓“以爱育爱”,从来不是标语,而是蹲下来平视时,看见他们瞳孔里映出的光。
把小雷叫到办公室时,晨光正斜斜切过窗台。我指着听课本上记录的板书设计:“在讲解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追问几个问题,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板书需要调整,突出数学的思想方法。”看着年轻教师本子上飞速记录的笔迹,想起自己带教过的一批批青年教师——从磨课到写教学随笔,从课堂细节到教育科研,我总跟他们说:“研究型教师不是凭空长成的,得扎根课堂这片土壤。”就像当年我的导师带着我一遍遍改教案,如今我也要把这种“以智启智”的传承续下去。
处理完教师研修和校舍翻修的事务,夕阳已给走廊镀上金边。站在校门口送走最后一批学生时,想起早晨那个没抢到发言机会的女孩,明天得记得问问她那道题的思路。其实教育哪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不过是把每堂课的40分钟磨成玉,把每次与孩子的相遇酿成蜜,把每个教师的成长当作自己的年轮。
我抬头看了眼暮色中的校园,教学楼的灯光像散落的星子。三十二年教龄堆起来的,不是荣誉证书的厚度,而是终于懂得:所谓教育真谛,不过是用扎实的专业做船,以温热的情怀为帆,载着一群群孩子在知识的海洋里,哪怕每天只前行半步,也要朝着光亮的方向。
上课中
记者:姚丽敏
图片由区教育局提供
编辑:耿洁玉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