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上海统一战线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学术研讨会9月10日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
此前,浦江同舟发起“上海统一战线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热烈响应。经评审,从全国各领域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及热心抗战史、统战史研究的社会人士投稿中遴选出15篇优秀论文,与研讨会上的专家学者发言一起编入《浦江同舟》杂志专刊。“浦江同舟”微信公众号分期推出这些优秀论文的观点摘编。请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主题征文优秀作品摘编①
上海抗战文艺的历史记忆与当代启示
马 可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周 丹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
在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十四年抗战岁月中,上海文艺界以无畏的勇气与深邃的智慧,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抗争史诗。从“救亡动员期”的文艺觉醒,到“孤岛坚守期”的文艺蓄力,再到“潜伏斗争期”的文艺讨伐,上海文艺工作者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与严酷的斗争环境中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创作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激发出全民族救亡图存的磅礴伟力。他们以笔为枪、以歌为号、以剧为旗,在文学、音乐、戏剧、电影等多个领域展开顽强斗争,开辟了一个没有硝烟却同样激昂的烽火战场。上海抗战文艺以其深刻的人民性、高度的组织性和顽强的战斗性,不仅书写了特殊年代不可磨灭的精神图谱,更为后世树立了将文艺创作自觉融入民族复兴洪流的光辉典范,持续叩问着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精神坐标与价值追求,激励我们在新征程上续写壮丽篇章。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华职业教育社《国讯》
为抗战胜利发挥的作用及影响
王昌范
民建上海市委理论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张华明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研究员
《国讯》是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重要时政刊物,自1931年创刊至1948年停刊,贯穿整个抗战时期,是职教社的关键舆论阵地。全面抗战爆发后,《国讯》积极呼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项基本要求”,即迅速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坚决反对失败主义与妥协,倡导团结持久抗战,强调每个个体都应以切实行动支持民族存亡,这与中国共产党的主张高度契合。作为抗战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刊物之一,《国讯》广泛传播于国内外。尤为重要的是,《国讯》最早分三期刊载黄炎培的“延安五日记”,完整记录了毛泽东与黄炎培的“窑洞对”。此举不仅推动社会各界关注中国共产党的民主主张与抗战道路,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史料。总体来看,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国讯》在抗战时期既是宣传抗战、推动民主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舆论平台,也是维护和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其历史价值和现实影响都不容忽视。
弄堂里的呐喊——上海民众团体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层根基
钱 犇
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高级双师型教师
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因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地位,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舞台。本文以上海民众团体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构建过程中所发挥的基层根基作用。文章认为,以上海弄堂为组织基础的民众团体,凭借其紧密的社区联结和多元阶层融合的特点,有效开展了抗日宣传、物资动员和跨阶层联合等工作。这些民众团体不仅激发市民的爱国热情,更通过实际行动凝聚社会力量,推动了统一战线自下而上的形成与巩固,凸显了普通民众在救亡图存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隐秘战线在上海——上海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和发展中的贡献
王旻昇
上海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会员、网络作家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共江苏省委在刘晓领导下,以毛泽东、周恩来的指示为指导,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开展抗日工作。 省委将重点放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设上,通过建立文化界、职业界、工人界等各界救亡协会,开展宣传、战地服务、群众动员等工作。“孤岛”时期,省委一方面在本地建立各行各业的统战组织,以读书会、培训班、服务团、文艺演出等形式开展斗争。另一方面,依托地下情报网和交通线,承担人员、物资、情报的转运传递,支援苏南、苏北的新四军根据地——“移民垦荒”送兵源,打入吴淞码头运物资,地下交通线作为连接根据地与敌占区内抗日组织的关键纽带,与统战工作紧密结合,成为统一战线的重要实践,彰显中共在隐秘战线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与发展的卓越贡献。
华侨华人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贡献与影响
侯文卿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史博士研究生
抗日战争期间,华侨华人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为民族救亡作出卓越贡献,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直接参战与后勤保障。海内外华侨积极组建义勇军、救护队及运输队投身抗战一线,为战时运输、医疗和基建提供关键支持。二是经济支持与大后方建设。华侨通过侨汇、捐款和购买公债提供巨额资金支持;同时,华侨转向投资西南、西北后方建设,增强抗战经济基础。三是舆论宣传与国际形象塑造。海内外华侨成立救亡团体,通过演讲、戏剧等形式动员侨胞支援抗战;陈嘉庚、李灵爱等借助国际渠道,向世界展示中国抗战实况,推动国际援华政策调整。四是抚恤协作与民间救助。华侨与各界人士共同成立抚育会等组织,为阵亡将士家属提供援助,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政府抚恤工作的不足。华侨华人以毁家纾难的爱国精神,多领域全方位支援抗战,不仅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更彰显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御外侮、追求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缩影。
供稿:市同舟服务中心
编辑:孙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