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下午,“相聚·告别·重逢——犹太难民在上海”上海纽约大学展览开幕仪式举行。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是中国境内唯一一座反映二战时期犹太难民生活与历史遗迹的纪念馆,这是犹太馆首次与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共同办展,将这段历史带入国际化校园。 展览取材自馆内常设展陈,在有限的篇幅内,通过“逃亡上海”“避难生活”“家庭生活”“文体教育”“战后离别”“特殊情谊”等十二块展板,讲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为逃离纳粹迫害而辗转来沪的犹太难民与中国人民共渡时艰、守望相助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两个民族之间深厚而珍贵的情感纽带。
纽约大学校长琳达·米尔斯(Linda G. Mills)带来了亲自执导并制作的纪录片,通过影片与大家共同回顾这段不容忘却的历史。纪录片讲述了其家族成员于1939年逃离纳粹集中营,从奥地利乘船抵达上海,并在沪开启新生活的经历。米尔斯校长动情地表示,这部纪录片的首映放在上海非常有意义,正是由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史料基础,她才有了制作这部纪录片的灵感。此次她制作的纪录片将作为“礼物”赠送给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并希望有机会与纪念馆继续合作,共同挖掘犹太人避难上海的更多历史细节,通过更多样化的方式向世人呈现这段历史。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强在致辞中表示,米尔斯校长讲述的家族故事,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历史的真实与温度。您在纪念馆找到亲人名字的时刻,也让我们为能守护人类这份跨越民族的善良记忆而倍感自豪。他介绍了上海市区两级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历史文脉,以及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从2007年“零收藏"起步到如今拥有近万件珍贵藏品、形成了完整的收藏链的发展历程。他表示,犹太难民昔日家园所在地—一虹口北外滩拥有强劲的发展动能,如今己成为上海的“世界会客厅”。那段历史不仅需要我们认真守护,也应被更多人持续传承借鉴,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在开放中共创未来。
其实,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与纽约大学校长琳达·米尔斯的缘分要追溯到2013年。那年,琳达首次访问纪念馆,并放映了为纪念母亲而制作的影片。2024年9月12日,时隔11年,琳达再次到访纪念馆,她的第一感受是“变化巨大”。参观过程中,琳达对中犹邻里情谊的故事尤为感兴趣,并在难民名单墙上,琳达找到了从奥地利维也纳来上海避难的三位表亲的名字——艾伦(Ellen)、盖里(Gerry)和古斯塔夫·伯杰(Gustav Berger)。
据了解,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与上海纽约大学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2018年,曾共同主办“大屠杀研究在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一历史性时刻,纪念馆与上海纽约大学以展览的形式呈现中犹人民守望相助的历史故事,旨在呼吁全世界人民不忘历史、珍爱和平。
记者:黄镏舒
图片:黄镏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