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动起来”的小学数学课什么样?这位德国教授带来新思路……

转自:第一教育 2025-09-12 18:57:34

提到数学课你会想到什么?是记忆公式、背诵定理、埋头计算习题……当然,这可能是对数学课的一种“刻板印象”。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如今的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对经验的感悟,具体如何做?9月11日,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闵行日新实验学校邀请德国科隆大学数学与自然科学学院、数学教学法研究所教授英格·施万克博士(Prof. Dr. Inge Schwank),带来一场小学数学教学专题讲座。

这位远道而来的教授,深耕数学、数学教育、物理、计算机科学、自动机理论、算法思维等领域,在小学数学教学方面亦有丰富经验。在她看来,“具身认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把“金钥匙”。此次讲座正是围绕“小学数学中的具身认知:教学的认知方法”这一主题展开。

数学是“可触摸、可感受、可体验”的

数学长期以来被视为一门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尤其是低年段的学生,往往是具象思维占主导,理解符号化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在讲座中,施万克首先厘清了一个概念: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

认知并不是完全抽象的,它植根于身体体验;

思维建立在物理互动和感知的基础上;

我们运用感觉运动和感知体验来理解抽象概念。

如何帮助小学生从具象思维起步发展抽象思维?在德国的小学数学课堂上,老师可能会花不少时间让学生“玩游戏”——通过探索游戏化的数学教具,建立具身经验,进而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讲座中,施万克介绍了许多具体课堂教学实例。比如,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0为什么是偶数”时,用到了下图中的教具。(聪明的你可以试着理解,该教具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类似的应用在德国小学数学课堂上还有很多,这让第一教育小编感叹:原来数学是“可触摸、可感受、可体验”的!借助直观教具,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思维载体”。

施万克也强调,教具和游戏情境必须准确地融入预期的数学概念和核心数学结构,才能发挥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的框架性建议

在讲座中,施万克提到了德国数学课堂的五大支柱——

启迪思维:促进积极、严谨的思考

立足概念:确保以理解驱动运算过程

建立联系:打造连贯的学习历程

以学生为起点:尊重和鼓励个体思考

数学表达:培养学生沟通与推理技能

施万克还分享了高效数学教学的5条核心原则——

促进认知参与:设计能激发思考、推理和问题解决主动性的任务

注重概念理解:构建支撑解题策略与运算过程的深厚概念基础

确保纵向连贯性:将已学知识与新概念及接下去的学习联系

以学生思维为中心:基于学生独特的想法、观点乃至错误观念来调整教学

培养数学交流:营造浓厚的对话氛围,鼓励学生阐释、论证和辩论数学观点

谈及以AI为代表的新技术对数学教学的影响,她表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能将越来越多数学运算的工作交给机器,思考、创意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素养的培育,将成为未来数学教学的重点。

儿童绘本里藏着教育智慧

施万克曾多次访问中国,与教育者展开交流。上师大附属闵行日新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沈敏介绍,施万克教授这次来到上海,不仅观课,还亲自给学生上了几堂数学课,深受学生的欢迎。讲座中,与会教师结合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迷思,与施万克进行面对面的探讨。

或许一些教师会有这样的困扰:“我明明已经把知识点讲得很清楚了,为什么学生还是理解不到位、题目总做错?”——这可能也是造成很多家长辅导孩子学习时“鸡飞狗跳”的原因。

知识的建构无法脱离实际经验。在讲座的最后,施万克分享了一本儿童绘本——荷兰裔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画家李欧·李奥尼(Leo Lionni)所著的《鱼就是鱼》。

这里,小编仅分享一部分故事梗概——

一条小鱼和一只蝌蚪是好朋友,他们在池塘里形影不离。后来,蝌蚪长大变成了青蛙,跳出了池塘,进入更大的世界探索。一天,青蛙回到池塘,跟小鱼分享自己的见闻。小鱼好奇,它在外面都见到了哪些动物。青蛙回答说:“我见到了牛。”小鱼问道:“牛长得什么样?”青蛙说:“牛头上长着两只角,还有四条腿。”从来没见过外面世界的小鱼,竟把牛想象成了下图中这副模样……

藏在儿童绘本里的教育智慧

你“get”到了吗?


文字:袁曼舒

图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芮德贵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